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展示 / 民族工艺

西藏传统手工艺品昌都藏靴 (changduzangxue)

2015年12月01日 12时37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藏靴,当地藏语叫“算巴”。其实,“算巴”只是牧人对藏靴的概称。在当地的“算巴”中,凡以羊毛褐子而饰面者,则称为“楚郎”,意即“用羊毛褐子饰面的靴子”。而用大红呢子饰面的靴子,又称“果子巷”。五十年代以前,藏靴凡比较讲究的藏靴,靴筒自踝子骨以上,至小腿下半部,以及靴脸部位,多用印度进口的大红呢子镶饰。[1]这种呢子质量特别好,用其缝制的衣服直放于地上而不歪倒。当地藏家称这种呢子为“果子”,用其饰面的藏靴则称“果子巷”。后来,这种呢子买不到了,就多选用国产红呢饰面。而凡用红呢饰面的藏靴,他们仍习惯地称日“果子巷”。“果子巷”也因而成了高挡藏靴的代名词。

昌都藏靴

  “楚郎”是当地牧人平时穿得最多的一种藏靴。其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通常选两块较厚的牛皮,用楦头将其压制成船形。为了使其成型,楦头压制后,有的还往里面填沙子或羊毛。待“船形”制成后,再将周围翻卷上去的部分,经加工修饰,与羊毛褐子靴筒缝制在一起,一双“楚郎”就算制成了。“楚郎”虽其貌不扬,但原料来源容易,造价便宜,而且穿起来也十分轻便。同时,靴底磨烂后,可另换新底。一双靴筒有的可换两三次靴底,倒是省事多了。

  “果子巷”的制作工艺则比较复杂。靴底薄的三至四层,厚的五至七层,皆用自鞣牛皮制成。靴底以上至踝子骨以下部位,多选用黑油牛皮镶饰。靴头翘勾至靴脸部位,通常用上等黑油牛皮或结实耐磨的驴股子皮夹三道夹缝,缝隙深零点五厘米,并以彩缎镶饰,端端正正的三道梁股子,及其华丽的彩缎镶饰,无疑成了“果子巷”的门面。一双做工精细的“果子巷”,往往需要数十道工序。

  “牛鼻子藏靴”一般不分左右脚。而且靴筒较高,一直套到膝盖处,即使不穿裤子,也能起半条裤子的作用。若将裤腿套于靴筒内,不但防潮保暖,也可免受蚊虫叮咬之苦。同时,每只靴筒后面,都有一道二十厘米长短的开口,不但穿起来方便,天热时亦可将靴筒挽下。玉树藏靴有单靴和棉靴之分。单靴多加一层布里。棉靴则多用羊毛毡做里,穿起来既暖和又舒适。玉树牧民大多会缝制“牛鼻子藏靴”,但做工的粗细相差甚远,不过多为自做自穿,好坏自不嫌弃。当地民间也有专门缝制藏靴的靴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且颇多装饰。这种“牛鼻子藏靴”,除当地牧人自制外,四川雅安也有生产。

  牧民穿长筒“牛鼻子藏靴”,每人都备有两条绑靴筒的彩带。每条宽约五厘米,长一米左右。靴带有缎带、绸带、毛线带之分。除缎带和绸带多购自商店外,毛线带皆出自当地藏家男女之手。他们将羊毛和牛绒捻成线后,再进行编织、染色。有的则直接用牛绒线和羊毛线两种不同的色线进行编织。不但均匀整齐,而且还编有各种图案。如莲花、牡丹、“万”字纹、吉祥结等,不失为一种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按照当地藏俗,黄色和白色属活佛、阿卡靴带的专用色,除此以外,俗民百姓则无任何忌讳。尽管靴带终年隐没于长袍之内,但对于酷爱装饰的藏家牧人来说,仍然将其作为一件不可忽视的装饰品。由此可见,他们对自己的衣着装饰,的确是一丝不苟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昌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