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展示 / 民族工艺

昌都的传统手工技艺

2015年12月01日 01时13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芒康盐井制盐技艺:盐井盐田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内,分布在纳西乡和曲孜卡乡两个乡,距离县城100公里左右,澜沧江边。盐井盐田的盐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考证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盐井盐业生产是目前全国甚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也是最原始的晒盐方式,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的作业方式一样,不仅生产工具原始,方式也是最原始的,纯属于天然的风干。盐民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以木制的背水筒背上卤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再倒在盐田进行风干,结晶成盐。



  江达波罗木刻雕版技艺:藏族宗教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波罗古泽木刻雕版起源于1676年,由当时的德格第12世土司、第6世法王却吉·登巴次仁发起,当时四川的德格、白玉、以及西藏的江达都隶属德格土司管辖,加之当时盛行佛教,用于印制佛教经文及图案的木板雕刻工艺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推动了波罗木刻印刷技术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清代期间,土司、宗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较原始的制版刻板方法,兼收并蓄各种学科历史文献和各教派典籍,在寺庙刻制数以万计的木刻雕版。现今位于四川省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德格印经院”中百分之80以上印经版均为昌都地区江达县波罗乡所制。




  强巴林寺酥油花制作技艺:祈愿酥油花的制作方法是:制作工具主要用榆波树木材浸酥油并烤火而制。所用酥油必须是冬季牦牛奶所产新鲜酥油,其材质具有可随手提拉的柔软细腻和使摆塑作品的脸和手等显得生动润泽的特点。酥油中根据需要调配红、黄、蓝、绿、黄丹等矿石颜料,因此,用酥油彩塑成的佛祖天神、高僧活佛、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无不逼真美观、栩栩如生。具体制作从正月初七开始,四十多僧人共需9天完成。寺庙的作坊里除了艺僧,没有他人,摆塑时在寒冷的房子里,双手不断浸泡在寒水中,用冰冷的手把极易熔化的酥油摆塑成各种形象。如此奇妙的手工艺术除青藏高原外其它地区所罕见,特别是现如今青藏高原许多地方还没有恢复供奉神变法会祈愿酥油花的传统,因此,香客和游人见到强巴林寺祈愿酥油花时无不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嘎玛藏族佛像锻造工艺:昌都是西藏文化与内地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区,昌都民间金属工艺在历史上就很发达,尤其佛像锻造工艺影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宗教艺术。
昌都的佛像锻造是典型的藏族金属工艺,主要集中在卡若区噶玛乡、柴维乡等村落中,通过家族继承与师徒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才能掌握,特别是使用各类铁锤与各类砧子直接塑造形体的技艺是典型的藏族地区传统技艺,该锻造技艺应是世界独一无二。在历史长河中西藏民间匠人继承吸收了内地锻造技艺与古代尼泊尔的传统金属工艺,然后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今天的昌都嘎玛藏族独特的佛像锻造工艺。


   卡若区的佛像锻造技艺与宗教、文化有紧密的关系。嘎玛噶举教派的祖寺嘎玛丹萨寺的创建与发展直接促进嘎玛藏族佛像锻造工艺的发展。嘎玛丹萨寺是嘎玛噶举派创始人嘎玛巴·都松钦巴(Karma-pa-dus-gsum-mkyen-pa)于1147年建造,并在此收徒传法创建嘎玛噶举派,嘎玛噶举派在后来创立活佛转世制度对藏传佛教采用活佛转世来确定宗教首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松钦巴被尊为第一世嘎玛巴活佛。在嘎玛丹萨寺建造过程中从内地和尼泊尔聘请了大量优秀的金工匠人,建造完毕后一部分优秀的铜匠留在这一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把这些传统的佛像锻造技艺传承至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昌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