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21年08月06日 04时40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昌都市“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

紫金文创研究院

20215

课题负责人:李向民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

课题组成员:杨屏副教授、博士

紫金文创研究院文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袁玥副教授、博士

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助理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赵素锦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副教授

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

粟孟林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

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

徐堃南京艺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杨昆南京艺术学院博士

戴中保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畅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丁一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贵阳南京博物院、硕士

宋阳江苏教育报刊出版社、硕士

李波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目录

第一章 昌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5

一、昌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6

(一)文化产业总量......................................................................................................................... 6

(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重点项目........................................................................................ 8

(三)重点园区与企业.................................................................................................................... 9

二、昌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与机遇...................................................................................... 11

(一)主要优势................................................................................................................................ 11

(二)主要机遇................................................................................................................................ 15

三、昌都文化产业发展现存的问题与挑战...................................................................................... 19

(一)现存问题................................................................................................................................ 19

(二)面临的挑战........................................................................................................................... 26

四、昌都芒康县与香格里拉市、稻城县的对比研究................................................................... 28

(一)基本数据比较...................................................................................................................... 32

(二)旅游业发展对比.................................................................................................................. 33

五、结论....................................................................................................................................................... 36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38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8

(一)指导思想...................................................... 38

(二)基本原则...................................................... 39

二、 发展目标........................................................................................................................................... 41

(一)总体目标...................................................... 41

(二)具体目标...................................................... 42

三、发展思路.............................................................................................................................................. 43

(一)总体发展思路.................................................. 43

(二)具体发展思路.................................................. 44

第三章区域发展布局.................................................................................................................................... 47

一、以他念他嗡山为地理轴线,做强昌都文化产业主体片区................................................ 49

(一)昌都城区打造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49

(二)着力打造芒康、丁青两大副中心区域........................................................................ 52

二、积极推进“两翼”发展.................................................................................................................. 54

(一)建设东北翼红色文化产业区.......................................................................................... 55

(二)建设西南翼高原风光体验产业区................................................................................. 55

第四章 重点文化产业....................................................................................................................................... 56

一、继续做强传统文化产业.................................................................................................................. 57

(一)文化旅游业........................................................................................................................... 57

(二)工艺美术制造业.................................................................................................................. 60

二、积极发展热点文化产业.................................................................................................................. 62

(一)文化娱乐业........................................................................................................................... 63

(二)艺术表演业........................................................................................................................... 63

(三)民族节庆业........................................................................................................................... 64

三、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65

(一)创意设计业........................................................................................................................... 65

(二)文化艺术培训业.................................................................................................................. 66

四、促进文化转型传统产业.................................................................................................................. 67

(一)文化创意农牧业.................................................................................................................. 67

(二)养生文化业........................................................................................................................... 69

第五章 昌都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70

一、提质做优一批.................................................................................................................................... 70

二、加快建设一批.................................................................................................................................... 73

三、策划储备一批.................................................................................................................................... 74

第六章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 77

一、讲好昌都故事,传播昌都好声音............................................................................................... 77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机制体制........................................................................................................ 79

三、做好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80

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81

五、加大文化企业扶持力度.................................................................................................................. 83

六、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83

七、增强财税金融扶持力度.................................................................................................................. 84

八、开发与保护并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促进.............................................................. 85

九、注重开发文化+旅游,打造一个精品文旅项目..................................................................... 86

十、制定落实文化产业绩效考核........................................................................................................ 87

附录:昌都基本资源情况

一、自然禀赋.............................................................................................................................................. 91

二、文化资源.............................................................................................................................................. 98

三、社会资源........................................................................................................................................... 101

四、经济基础........................................................................................................................................... 105


第一章 昌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昌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为适应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昌都市采取了多项措施,切实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产业发展强区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相应成效。昌都市位于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节点上,并且处于以308国道为东西轴线的“茶马古道”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轴上,是茶马文化的发源地。从空间布局来看,昌都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昌都位于藏、川、滇、青四省区的结合部,是康巴地区的腹心区域,有机连接藏中经济区和成渝、滇渝、兰西、南贵昆经济区,是藏中经济圈与周边其他重要经济区的“中继”节点城市和西藏向内陆地区的重要窗口,一直以来在藏东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及2030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简称“十三五”规划)中昌都明确着力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的目标,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目标。未来5-10年中,应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规划,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着力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扶持龙头文化企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促进特色文化产品交易,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构,不断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意识,逐步奠定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性地位,确立藏东文化产业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

一、昌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一)文化产业总量

    昌都市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016年较2015年增长1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底的3.5%小幅增长至3.8%,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2015年底的5.16%增长至5.7%[1]2019年度文化体育传媒支出67759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总数的19.4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2019年度第三产业完成100.39亿元,同比增长11.5%,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45.43%。产业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旅游产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已经成为昌都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总体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二五”期间累计接待各类旅客达到482.57万人次,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46.0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37.4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28.44亿元。201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6.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3%;旅游总收入2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8%。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4.17%上升到2019年的10.62%[2]

    当地主要特色产业分别是:旅游业、民族手工业、民族歌舞业、藏药业、绿色食(饮)品加工业、新能源、新型建材业、优势矿产业。

1: 昌都市特色产业门类分析表

产业门类

主导

产业

旅游业

自然风光游、民族文化游、宗教文化游、乡村特色游等

民族手工业

唐卡绘画、金属锻造、木刻工艺

辅助

产业

藏药加工业

藏药厂和药材种植基地,藏药浴

民族歌舞

锅庄、热巴、卓舞、弦子、羌姆

绿色食( 饮)品加工业

青稞、油菜籽、绿色蔬菜的种植业;牦牛、阿旺绵羊、藏香猪、黑山羊、奶牛养殖业;葡萄酒、荞麦、糌粑等农产业加工业;天然饮用水加工业;奶制品加工业

新能源

电力、水力、风能、地热、太阳能能源开发利用

新型建材业

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

优势矿产业

铜矿、铅锌矿、铁矿石、菱镁矿等

(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重点项目

昌都市根据文化资源分布状况,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昌都地处藏、川、青、滇四省(区)结合部的文化交流、旅游合作、商贸往来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互补、经济互促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加快构筑“一带一园多基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企业合资的形式,着力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走廊。重点发展昌都市卡诺区的嘎玛嘎赤唐卡生产性保护基地和嘎玛沟藏艺文化旅游生态开发基地,江达县的江达波罗木刻生产性保护基地和十八军红色遗址文化旅游生态开发基地,八宿县的然乌湖文化旅游生态开发基地,以及芒康县的盐井古盐田文化旅游生态开发基地等项目。其中十八军红色遗址文化旅游生态开发基地、嘎玛嘎赤唐卡画派生产基地、江达波罗木刻雕版生产基地列入《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项目。

昌都率先在全区启动重大文化产业示范项目“昌都百幅精品唐卡工程”,目前第一期作品已经创作完成,并在第三届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期间进行展出。以文化产业扶持的形式,创建了昌都第一个电商平台“藏昌良品”,并启动“昌都文化产业双创园”和“青年创客中心”两个“文化双创”孵化项目。以“七抓”做好文化产业:抓精品,努力增强文艺创作能力;抓保护,推进文化遗产创新性转化;抓项目,增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抓交流,推动昌都文化“走出去”;抓均衡,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抓保障,强化文化人才支撑;抓改革,全面推进文化领域各项工作。

(三)重点园区与企业

    1.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十三五”以来,昌都市积极引导和支持昌都文化企业快速做大做优做强,进一步发挥优秀文化企业产业示范、经济辐射和行业创新的带动作用,推动昌都文化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促进昌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壮大。2017年,在昌都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县(区)文化部门的全面配合下,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评选命名了第一批23家县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见附表),为昌都市建立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十三五”规划中,昌都市明确表明要在2020年建成一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5个特色村,重点打造1家骨干文化企业。建设昌都“康巴文化产业园”、昌都文化遗产博览园和察雅民间手工艺生产性保护基地产业园。建设三处民间手工艺之乡生产性保护基地,四处音乐歌舞文化生产性保护基地,并且发展文化影视产业基地。

           2:昌都市县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录

(区)

企业名称

批准年月

备注

1

芒康县

芒康善妙之地特色文艺工艺品公司

2017. 05

2

江达县

江达县波罗木刻传习基地

2017. 06

3

江达县

格桑花特邑服装示范基地

2017. 06

4

江达县

岩比乡特邑民族手工艺传习是地

2017. 06

5

江达县

卡贡乡勉萨唐卡传习基地

2017. 06

6

类乌斉县

类乌斉县扎旦民族手工艺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2017. 06

7

贡觉县

拉妥乡漱派嘎尔母藏式传统裁缝手工艺专业合作社

2017. 07

8

贡觉县

哈加乡昂嘎民族传统手工艺加工专业合作社

2017. 07

9

卡若区

昌都市囈庆唐卡絵画有限公司

2017. 09

10

卡若区

昌都市嘎玛德来嘎玛嘎赤唐卡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7. 09

11

卡若区

卡若区康勉萨也派唐卡圆院

2017. 09

12

卡若区

昌都市扎西康卡绘画有限公司

2017. 09

13

卡若区

卡若区嘎学佛像雕塑艺术品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2017. 09

14

洛隆县

西藏洛隆县彩虹民族文化工贸有限公司

2017. 09

15

洛隆县

陶瓷加工协会

2017. 09

16

丁青县

丁青县岗旅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7. 09

17

丁青县

丁青县莲花唐卡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017. 09

18

丁青县

琼布木雕艺术农民合作社

2017. 09

19

丁青县

琼布唐卡艺术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7. 09

20

丁青县

昌都市卡龙唐卡绘画朋友限公司

2017. 09

21

丁青县

丁青到尺牍镇热布民族手工艺加工与销售有限责任公司

2017. 09

22

丁青县

昌都市东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17. 09

23

丁青县

丁青县嘎松旺加绘画艺术传承有限公司

2017. 09

    2.重点文化企业

    昌都市着力扶持昌都龙头文化企业。针对文化企业散小弱差的现状及特点,以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为政策引导,激励文化企业建立现代化公司管理制度,致力培植一批以昌都康延川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昌都市华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昌都新区昌禾聚鑫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现代骨干文化企业。     

二、昌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与机遇

    “十三五”开局以来,经济基础建设显著加强,产业发展动力强劲,城市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居民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清晰,需求明显增强,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主要优势

密集的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独特的地理区位以及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消费需求等内生动力的增长,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需求,提供了动力,奠定了基础。

    1.上级部门重视

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怀下,西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藏文化+”发展理念,优化了文化产业结构,完善了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为整个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昌都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西藏自治区文艺创作扶持与奖励暂行办法》以及一系列政策,逐步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后出台了《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及203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昌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等,在城市经济发展和整体建设中做了具体规划,其中包括从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传承了优秀的藏民族文化。在中央对藏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下,昌都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中央多次拨付专款维修强巴林寺、查杰玛大殿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持单位。

2.文化资源优质

昌都汇集了众多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是青藏高原古文明的中心之一,富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表现力强等特点,极具文化产业开发价值。

独特的康巴文化是由卡若文化、东女文化、三江文化、康巴文化、茶马文化和山岩民俗文化等汇聚而成,具有复合性、多样性等特点。汇集了民族节庆、宗教建筑、民间文学、民间舞蹈和民族手技艺藏民族文化浓郁的艺术形式。“西藏解放第一村”江达岗托具有红色旅游开发潜力。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三大舞蹈以及史诗《格萨尔王》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左贡东坝民居、列达村陈列室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同时拥有以藏传佛教为鲜明特色的古寺建筑、佛经文化等宗教文化资源。例如位于丁青县的雍仲本教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建筑精美,保存完整,吸引了众多游客;地处孜珠山,地势险峻,是理想的灵修场所;独具特色的神舞《极乐与地狱》具有演艺项目开发价值。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昌都市的全域旅游正在加快形成。全力推动昌都茶马城、八宿然乌湖、芒康古盐田、江达岗托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国道214317318旅游全域化、智慧化和服务标准化、精品化。

3.自然禀赋优越

    昌都具有丰富的以铜、铅、锌、金、银等为代表的矿产资源;有以"三江"为代表的蕴藏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有以虫草、松茸等林下资源为主的生物资源;有以优质农作物、草场、牦牛、藏羊、藏猪等在内的农牧资源。这些都为做大做强本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以盐井盐田、然乌湖、三色湖、邦达草原等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开发户外探险、徒步旅游、洒咧营地、静心禅修、高原特色旅游等项目;昌都地处喜马拉雅地热带,拥有以曲孜卡为代表的地热资源,便于开发温泉旅游项目,具有吸引力。优越的自然禀赋承载着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精神内容赋予自然资源灵魂,文化与自然相融合,昌都文化旅游产业未来有一定的开发空间。2017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5.9%。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的就业问题。旅游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地缘优势显著

昌都地处藏东南,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战略地位,是国家“两屏五地一通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东出、西联、南下、北上的区位优势。历史上自然形成的"藏东经济区"已具备了与周边经济区域互动发展的条件。"东出"就是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西联"着眼于青藏铁路的经济联动;"南下"可构建以旅游为主的特色经济带,"北上"以联合青海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昌都历史上就是藏民族文化同汉文化交流的集中地区,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节点。茶马古道曾是西藏同外界进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区位、历史、人文等方面具有发展优势,可带动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聚集,联合周边地区,打造一个开放、互动、独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藏东文化区。

5.内生动力增强

“十三五”以来,昌都市经济水平提升明显,综合实力有所提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昌都坚定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逐步提高,刺激着文化产业的供给市场。

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中国银行、平安保险入驻昌都,小额贷款公司挂牌成立,金融机构逐步健全,现有各类金融营业网点109个,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小额贷款公司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经济外向度逐步提高,对外贸易稳步发展。,昌都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自治区审查。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2019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89万公里。保障了区域内外人财物资流动流通。

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截至2019年,昌都已建成市图书馆及11县(区)民间艺术团排练场所、1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基础建设的完善,为昌都市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主要机遇

“十三五”以来,昌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增速较快,文化产业外部环境良好。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有助于构建文化产业链,获得较快的市场增长,完善产业发展平台。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昌都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1.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农奴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落后的农牧经济到如今GDP增速达两位数的飞速增长。西藏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成果,离不开中央和全国长期以来对西藏发展的关怀和支持。

中央以“西藏工作座谈会”方式不断推进“援藏机制”的形成、发展、完善与运用。从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口号,到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全国支援西藏的行动序幕,再到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机制,以及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所有县(市、区)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实现对口支援西藏的全覆盖,再到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成型的“援藏机制”再次进行深化、完善,并且运用到其他藏区及边疆民族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对西藏继续实施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等政策,执行“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税优惠政策,增加中央投资,强化金融支持,加强对口支援。中央持续加大对西藏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十二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资金16亿元,“十三五”时期,国家支持西藏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将不低于20亿元。中央对西藏的政策扶持,不仅是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更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2.全国支援西藏发展

西藏地处祖国边疆,拥有独特的宗教文化,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平解放60多年来,除了得到了中央支持,也受到了全国各省市的扶持帮助。1980年开始,党中央就要求中央各部门、全国各有关地方和单位,在物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给予积极支援,经济、文教、卫生等部门制定长远援藏规划。20多年来,各省市部门积极实施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和科技援藏相结合,多方面支援西藏建设。“十二五”期间,17个对口支援省市文物部门累计落实援藏文物保护资金1.53亿元。也正是得益于此,近年来,西藏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平均GDP增速达11.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对援藏结对关系进行了调整,对口支援昌都的省市和中央企业在“两市六企”的基础上,增加了福建省、广东省、江苏省和北京市,调整为“三省三市六企”。“十三五”期间,支援省市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援昌资金39.5亿余元,实施各类建设项目192项。其中教育项目70项,规划投资12.74亿余元;卫生项目96项,规划投资12.74亿余元;精准扶贫及新农村建设项目19项,规划投资12.75亿余元;其他方面项目7项,规划投资1.3亿余元。2017年,昌都全年援藏投资14.8亿元,主要实时教育、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及新农村建设等民生项目。

    福建省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重点引进一批农牧特色产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旅游综合开发等方面的福建企业在昌都落地。天津市委、市政府把援藏工作摆到涉及国家安全、生态屏障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全局给予高度重视。在智力援藏、产业援藏、合作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将“输血”变“造血”。重庆市按照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电影五大业务板块,分行业研拟年度援助项目,由最初的干部援藏、资金援藏逐步向产业援藏、教育援藏、医疗援藏、就业援藏、科技援藏、智力援藏等多位一体转变;由单一党政交流向文化、旅游、经贸、青少年、社会民间多层次、宽领域交流交往交融转变。至2019年,累计援助昌都资金项目物资25.98亿元。

3.“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助力西藏发展

“一带一路”是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倡议。国家明确了西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要求西藏借助地缘区位优势,加强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一带一路”倡议覆盖欧亚非六十多个国家,文化相通是促进其建设优化升级的桥梁和纽带,经济文化的交流又将推动各国民间交往和各民族团结互信,为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做出贡献。1999年党中央决定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通过加大对西部的资金投入,给西部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西部快速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如今,西部大开发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保护和发展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培育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西部地区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几乎贯通整个昌都地区,滇藏线214国道、川藏线317318国道,以及303省道等都是原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沟通了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充分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发展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响应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项目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的支持政策,积极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有助于昌都实现交通、贸易、金融、能源和现代物流业等领域的跨越式升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是昌都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昌都文化产业发展现存的问题与挑战

“十三五”阶段以来,昌都各级政府重视的文化资源的梳理和保护,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文化产业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发展及自然限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巨大挑战。在发展规划中,需要整合自身的优势问题,合理利用外部机遇和挑战,制定出适合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

(一)现存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人才资源、投融资渠道、文化产业结构、科技融合度、文化消费力、产业融合度、经营主体竞争力、内部机制和外部配套、经济引领力等方面。昌都文化产业起步晚、底子薄,经营效率和效果有待提高,在全国文化产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没有完全体现出自身的比较优势。

    1.文化产业生产要素有待进一步激活

    1)人才队伍有待扩充

    文化产业属于人才和智力密集型行业,发展既需要高层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又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当前阶段,困扰昌都推进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文化人才队伍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间的差异,本地人力资源相对缺乏,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而在文化产业专业技术、创意设计、管理经营等领域,许多外来人才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人才基数小,引进难。由于昌都地处中国西南,交通便利程度低,本地人口少,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因此,人才数量基数较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创业型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品牌营销人才等专业性人才长期稀缺。人才资源的累积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政策吸引,更需要广阔的发展前景、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智力成果上的认同感。因此,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需要搭建相应的发展平台,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缺乏自有人才培养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昌都市开展文化产业教育的高校较少,年度人才增量很小。大多数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人员都是从外省引进,或是当地人出去接受完教育返回家乡。文化旅游业相关人才季节性失业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从业人员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想进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训体制。从学历教育和实践培训两方面加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

2)投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受本地险投资机构少、上市融资机会低、金融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融资渠道匮乏。

    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政策性融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三种方式。昌都缺乏大规模文化企业,盈利能力有限,自有资金缺乏。很多企业创业时间短,积累少,很难以金融手段对接国家的金融优惠支持,企业发展扩张受制约。文化企业多为轻资产投入,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物,昌都文化企业以家庭式传统手工作坊为主,向金融机构融资十分困难。截止20183月,西藏辖区上市公司18家中无昌都公司。

    为拓宽投融资渠道,弥补资金不足,昌都如今初步形成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小额贷款公司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中国银行、平安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入驻,拓宽了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为文化产业企业的创业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未对整体经济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从整体上来看,企业过于依赖当地政府资源,且其投资未能覆盖昌都文化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存在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安全稳定和多样化的投融资平台不足等问题,再加上文化产业运营管理人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现存的融资平台缺乏有效的监管,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和漏洞。

3)研发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昌都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较为滞后,文化企业创业、创新氛围不浓,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无法与现代产业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相衔接,文化产业成长较为缓慢。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层次提升。无论企业数量还是产值,昌都现有的文化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主要从事低端产品加工或工业中间品加工的企业超过70%以上,传统服务业59%以上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现代服务业不足10%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依赖简单劳动和传统技术、工艺,较少运用和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加工的能力较为初级。由于缺乏高效运转的的产、学、研转化通道和文化科技资源整合平台,导致昌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较低,文化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小,产品效益低,文化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产品与新兴科技、新兴业态融合度不够,特色文化品牌亟待进一步建设。

    昌都本地的科研院所较少,外地一流科研院所每年都对昌都进行一定援助,但是与昌都产业结合度较低,科技成果转化较少。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均不高。

    2.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融合有待加强

    (1)文化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昌都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分布不均衡,文化旅游业占有绝对优势,其他产业门类比重偏低。现代新型文化业态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增加值低。首先是各个县(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城乡统筹存在巨大区域差异性,存在两级分化现象。(缺乏各县数据)。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无论是财政投入、经济产出还是文化企业,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分化现象。

    其次是行业发展不均衡。昌都市文化产业产值主要来自旅游业和民族手工艺业。其中,旅游业产值主要来源于门票、住宿和餐饮等较为初级的产业链条,经济效益有待提升,衍生经济开发成效不明显。

(2)产业融合度有待提升

文化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融合度不够。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不高,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水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市场需求也有待更深度挖掘,以进一步适应市场的竞争需要。主要文化产业门类的互动较少,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和拉动力。产业链中研发、设计、深度加工、包装、营销、信息处理等未形成完整闭环,未来需拓展文化产业链条,增强前向、后向和横向关联,发挥产业带动效应。

    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互动发展格局。昌都旅游业需要与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的创新力,发展旅游衍生经济。其他类别的文化产业,如民族传统制造业、现代农牧业、影视、演艺等行业缺乏有效带动,需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水平,提高产业附加值。

    3.文化消费力有待提高

城镇化率低,人口分布不均,居民日常消费中文化消费需求有待提高。近年来,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能与当地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相匹配,文化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深化拓展。文化产品供给内容相对单一,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较为缺乏,以影视娱乐、歌舞演艺、文化艺术品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和文化消费市场亟待转型升级,产品种类有待丰富。文化产品市场供给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拉动有待提升。

    4.龙头文化企业引领力不足,经营主体竞争力有待增强

    企业运营需要龙头带动和要素支撑,当前文化企业“旧、小、低、散、乱”现象突出,“旧”是指管理思想旧、生产理念旧;“小”是指企业规模小、影响力度小;“低”是指产品层次低、行业门槛低、品牌知名度低;“散”是指缺乏核心龙头企业,能完整实施文化项目运营的企业较少,分布范围散,未形成集聚化发展模式,资金、人才等关键生产要素配置有待优化,企业整合和行业整合有待加强。多数企业缺乏竞争力,销售区域狭窄。

    由于昌都工业化和市场化起步较晚,传统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生产方式较为传统、文化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长期以来,受限于自然环境及交通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属于“闭门”发展,企业生产成本高,产品市场销售困难,市场开拓能力不强。西藏地区二、三产业生产同类产品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100%,直接导致本土企业很难规模化,外来企业也很难扎根。大多数文化企业仍处于单独发展状态,未能有效借助周边资源,形成大型行业联盟;未有效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投入产出率低,相比内地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存在差距。

    文化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建康发展。根据实地调研,藏香、藏药、唐卡、藏刀、佛造像等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组织形式较为初级,以传统家庭式、作坊式生产为主,缺乏对工艺的科学记录,缺少对新工匠的培训,不利于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产权意识,亟需建立一批按现代企业组织理念成立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5.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相关外部配套资源和产业链支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地对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文化产业属于轻固定资产、重资金投入的产业,前期资本投入较大,实现经济产出效益周期长,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步显现。因此,需要建立较为成熟先进的经济体制,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夯实区域内经济发展基础,促进文化产业长足进步。

    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压力大。昌都地处“三江”流域横断山脉地区,境内山高谷深,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初级阶段;产业发展水平低,农牧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刚刚起步,旅游业发展制约瓶颈较多;城镇功能不完善,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综合承载能力弱,各级城镇供排水、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燃气等设施严重不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开放程度低、发展根基不牢。乡村交通状况、城乡公交服务仍需提高。近年来昌都一直致力于交通道路的改善,但基础薄弱,发展较晚,受限于特殊地貌,村庄至乡镇、村庄至县城的通勤仍有诸多限制。农村地区乡村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还有很多自然村和偏远地区还没有公路通达;城乡公交体系建设落后,除了县城和重点乡镇公交已通达之外,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公交网络的覆盖;已铺设公路的路段,山路多,隧道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行程安排和旅游体验,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城镇环境设施配套水平低。卫生设施亟待改善,垃圾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卫生设施提升等方面仍待改进。如厕困难的问题一直受到诟病,厕所设施简陋、卫生差、数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和游客的旅游体验

(二)面临的挑战

1.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昌都所处地理位置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地质结构复杂,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震和冰湖溃决等危害长期存在,承担着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和环境安全保障的重任,是国家建设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与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今后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2.脱贫任务艰巨

    昌都市贫困人口总数大,占比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解决好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已成为昌都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首要任务。现有贫困人口17.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7%,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8.9%,实现全面脱贫任务压力大。贫困与公共教育水平低、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紧密联系,昌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7.2年;公共文化设施薄弱,人均公共文化支出仅为82元;科技发展水平低;

文化娱乐教育消费意识薄弱,文化消费支出水平较低。

3.维稳任务风险大

    昌都地处藏川滇青四省(区)结合部,民风彪悍,宗教氛围比较浓,封闭时间比较长,存在着寺庙多,非法认定活佛多,非法出入境人员多,流散枪支多等问题,一直是十四世达赖集团和境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颠覆、破坏的“主阵地”和“策源地”。近年来,周边涉稳事件不断发生,对昌都的挤压、威胁不断加大,直接影响到边界沿线各县乃至全市的稳定。民族宗教工作量大,维稳工作十分艰巨,全面稳定压力大。

    4.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昌都的特色文化“茶马文化”、“三江源文化”与周边的林芝、那曲、四川甘孜、云南丽江、青海玉树等地区的资源有一定的相似性,且昌都文化旅游起步晚,简单的重复使用“茶马文化”、“三江源文化”等文化资源容易缺乏独特性和市场号召力,并且可能与周边地区形成同质竞争,市场竞争压力大。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拉萨航空中心地位的形成,人流、物流不再经由昌都中转,引流效果逐渐弱化,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动能不足的问题。

四、昌都芒康县与香格里拉市、稻城县的对比研究

香格里拉市、稻城县和芒康县三地的所占国土面积接近,文化、自然资源相似,且共处于大香格里拉文化圈,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路径上具有共性。对比三地,有助于进一步理顺思路。大香格里拉的概念最早在20025月于首届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确立,这一旅游区包括川、滇、藏三省9个地州市,总面积为61万平方公里,人口 1200 万,分别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115,和总人口的 1100

3:香格里拉市、稻城县与昌都市基本数据对比

城市名称

香格里拉市

稻城县

芒康县

所属省份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

面积(km2

11613

7323

11431

常住人口(万,2014年)

17.8

3.25

7.3

平均海拔(米)

3459

3750

4317

山脉

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三江纵谷区东部

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中段

达拉涅峰、达马压山、卡孜西卡冲山、达拉涅峰、旺秋占堆山,横断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县境

水文

金沙江水系

金沙江、澜沧江及两江支流70多条

宗教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天主教

主要寺庙

松赞林寺(4A级)

雄登寺、贡嘎岭寺

吉斯寺、盐井天主教堂

主要A级景区及优质自然资源

普达措国家公园(5A级)、梅里雪山(4A级)、虎跳峡(4A级)、香格里拉大峡谷·巴拉格宗景区(4A级)、香格里拉蓝月山谷(4A级)、哈巴雪山

亚丁景区(4A级)、贡嘎雪峰、俄初山、海子山,三大雪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

芒康古盐田(4A级)、曲孜卡温泉、莽措湖自然保护区、尼果自然保护区、红拉山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化类型

康巴文化、古东巴文化、摩梭文化、康麦文化

康巴文化、茶马文化

主要民俗节庆

农历五月初五的赛马会,两个宗教节日“丹巴市”、“格冬节”,纳西族的“二月八”、彝族的“火把节”。大中甸的锅庄、尼西的情舞、五境的热巴同属藏族舞蹈,纳西族的阿卡巴拉舞,彝族的葫芦笙舞、僳僳族的对脚舞

芒康弦子舞、“茶马古道”旅游文化艺术节

最佳旅游季节

5-10

气候类型

境内有六个气候带

高原季风气候

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

机场

迪庆香格里拉机场

稻城亚丁机场

邦达机场

距离机场距离(车程)

30公里(45分钟)

126公里(2小时)

320公里(8小时40分钟)

民航旅客吞吐量(2016年)

486640人次

186350人次

225666人次

火车站

香格里拉站(在建)、虎跳峡站

甘孜站

嘎托镇站

公路

214国道

317318国道

214318国道

通车里程(2015年数据)

2316.285公里

1433.4公里

1555.09公里

星级宾馆数量(携程网数据)

712家(其中三星级以上171家)

25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36家)

65家(其中三星级以上8家)

全年接待游客(2016年数据)

1481.79万人次

145万人次

44.5万人次(推算)

全年旅游收入(2016年)

140.83亿

12.6亿

7159万元

(一)基本数据比较

三地的人口密度都不高,其中作为云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市,香格里拉市的人口密度是15.3/平方公里,为三地中密度最高的,稻城县和昌都市分别为4.43/平方公里和6.6/平方公里。

三地的平均海拔都在3400米以上,以芒康县的平均海拔为最高,达到4317米。其中香格里拉市最高点巴拉格宗海拔5545米,稻城境内最高仙乃日峰海拔达6032米,芒康县境内最高海拔6434米。三地比较,芒康县的最高海拔和平均海拔都是最高的,但芒康县目前主要景区在澜沧江河谷的古盐井盐田,海拔在2300米左右,对旅游者的影响不大。

从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方面来看,香格里拉和稻城亚丁境内多雪山、湖泊,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是热门的高原旅游地和发展旅游业成功的典范。尤其是香格里拉市拥有5A级风景区一个,4A4个,旅游产业已经形成集聚效应。芒康境内也有莽措湖风景区、尼果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但是名气不大,未对文化旅游者形成充分的吸引力。

三地的宗教文化较为相似,都以藏传佛教为主。芒康县还有一个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自1855年创建以来一直传教至今,当地居民拥有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且85%以上的村民信仰天主教。宗教多样化可以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差异化定位的挖掘点之一。

三地交通条件差异明显,芒康县的交通状况仍需改进。民航方面,香格里拉市的优势在于主要景点距离机场近,路况好,仅需45分车程就可抵达。2016年机场吞吐量大于稻城亚丁机场和邦达机场的总和。稻城亚丁机场的吞吐量虽较之邦达机场略低,但在距离上,距主要景区亚丁风景区仅2小时车程,且主要辐射面是前往稻城及亚丁的旅客,针对性强。邦达机场的辐射面涵盖整个昌都市,通过邦达机场到达芒康县的旅客仅为全部民航吞吐量中的一小部分,且机场距离芒康县城有8小时40分钟的车程,需花费一天时间乘车专门前往,距离较远。道路交通方面,芒康县的通车里程与稻城县相当,低于香格里拉市。

(二)旅游业发展对比

旅游服务能力方面,香格里拉市旅游业起步较早,政府高度重视。早在2003年时已有迪庆国际旅行社等12家旅游公司,各级酒店旅社15家,2001年每天接待游客能力已达1600个标间、1200个普通间、7000余个床位。全年游客人数达75.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已达2.3亿元,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的35%,超过第二产业,接近第一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市城区在营业的星级酒店有86家、床位数9413,非星级酒店645家、床位数27173个。旅游人次达1481.79万人次,旅游收入140.83亿。

稻城县截止2016年底,成立地接社7个,旅游接待床位达25873张,停车位达7130个,旅游购物店达12家。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1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6亿,较之2011年分别增长383%550%。“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增速明显。回顾稻城县开发旅游之初也存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在1999-2004年旅游者急剧增多,从每年500人猛增到15万人次,明显出现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十年来经过不断的投资建设,旅游服务能力大为提高,旅游人数和收入水平约增加为2004年的十倍。

芒康县2016年旅游人次达44.5万人次,旅游收入7159万,仅从这两个指标来看,芒康县即使与2001年的香格里拉市相比,发展水平的差距依然显著。与2011年稻城县的发展水平相比,也稍显落后,表现为单位旅游人次的旅游支出偏低,反映出芒康县缺乏成熟的、迎合内地游客消费需求的旅游周边产品,难以产生消费吸引力。据了解目前昌都市仍没有一家地接旅行公司,对外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严重缺失。

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方面。从1997年开始,云南就向全世界宣告香格里拉就在迪庆,并先后提出建设迪庆高原藏族旅游开发区,实施“滇西北旅游发展规划”,将迪庆确定为建设成20世纪全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国家旅游局将迪庆香格里拉列为世纪之交中西部地区6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之一和8条国家级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国家级产业开发项目,也是国家对香格里拉地区旅游产业政策上的倾斜。

稻城在2000左右开始发展旅游业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香格里拉品牌已被抢先使用。迪庆中甸已于1997年以香格里拉之名对外进行宣传,并于2001年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市,并且世人皆认为此处就是《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说的神秘之境“香格里拉”,也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这时稻城再以香格里拉之名进行宣传,无法进行区别化差异化定位。稻城曾改日瓦乡为香格里拉乡,与云南抢夺香格里拉品牌资源,但却淡化了自身特色。后来又改为日瓦乡为亚丁镇,亚丁藏语意为为“向阳之地”,对外宣传为“最后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之魂”,“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才逐渐打造了属于亚丁的独特品牌号召力。

芒康县在发展文化旅游业时也存在旅游品牌缺乏差异化的问题,不论是“香巴拉王国”还是“茶马文化”、“康巴文化”的所在地,都已被周边其他城市提前占用并对外宣传。康巴藏语原意为“善妙之地”,意蕴优美,打造“善妙康巴”可以有效与周边地区相区别。芒康独有的“邦达仓文化”和“盐井文化”是当地的特色,可以作为旅游品牌建设的两大抓手,培育旅游文化精品,打造藏东旅游目的地。

总体来看,改善交通、住宿、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文化旅游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树立区域旅游文化品牌形象,加强对外宣传,是旅游业持续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各级政府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提供政策扶持,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才能逐渐打开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局面。

五、结论

综上所述,昌都市自然禀赋、文化资源丰富,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但内外部仍然存在多种问题和挑战,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明显。由于历史原因,昌都文化产业起步晚、底子薄,当前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与藏东地区周边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远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区域、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后发优势不足。如果不从指导思想和资源整合中进行调整,短时间内发展阻力较大。

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已经意识到行政上的隔阂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会形成无序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只有建立并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才能使三省区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昌都应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借助香格里拉和稻城的先发优势,建立区域间合作。首先需要夯实基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打好经济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文化消费的意识,提供文化消费的渠道和手段;同时,凸显自身特殊的藏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优势,利用丰富的自然禀赋和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争取弯道超车。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从现在到二0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又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因此,本发展规划旨在紧紧抓住新时代发展的伟大机遇,切实提升昌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昌都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进程。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昌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应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及国家的要求与指示,立足于国家对西藏的整体战略定位以及昌都现实基础,今后七年,昌都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九届第一、二、三次全委会精神,具体执行昌都市第一次、二次、三次及四次规划委员会会议精神,坚持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坚持稳中求快,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昌都作为“藏东明珠”,其地理位置、交通枢纽、民族融汇与文化多元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在多重融合的综合定位中积极推进昌都文化产业发展,深刻认识文化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总体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依据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及2030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推进昌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形成昌都核心文化发展的独特标识,努力探索昌都民族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之路。

(二) 基本原则

未来七年昌都文化产业发展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 传统保护与现代开发相结合

昌都被誉为“藏东明珠”,自然、物产、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资源丰厚,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注重昌都历史文化遗迹与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手工艺、宗教历史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在保持历史文物特色原貌的基础上,统筹协调现代科技与社会需求开发,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等关系。

2.地方特色与国家规划相结合

一方面,昌都文化标识多样,如康巴文化、三江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象雄文化、虫草文化等,这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等藏区民族文化既有交叉,又形成区别;必须在与西藏整体规划、周边省市差异化发展的总体布局中,积极谋划自身特色,凸显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标识。另一方面,昌都文化产业发展要与国家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战略规划同向结合、协同并进,稳步推进特色产业规划项目,积极开创国家战略规划下的藏区特色试验区。

3.集中优势与品牌建设相结合

昌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应在融汇国家发展战略、立足本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集中优势力量,优先发展资源足、特色明、条件优、潜力大的优势区域与优势产业,并以精品、优势品牌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及项目品牌化发展之路,以品牌创先创优带动全域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4.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文化产业政策向环保、节能、绿色、文化含量高、体验性强的项目倾斜,杜绝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短视行为,形成社会效益、人民需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的良性机制。

5.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要深化改革力度,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推广文化品牌传播与营销。减少政府干预过多或监管不到位现象,加大顶层设计、人才培养、配套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功能。积聚市场、政府、民间、私营等多方主体力量,以大型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努力建成臧东经济强区。

二、发展目标

立足于昌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结合国家、西藏自治区与昌都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战略方向,制定未来七年昌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要加大昌都作为雪域高原、康巴文化腹地、藏东明珠的战略与形象定位,凸显昌都在地理位置、交通枢纽、民族融合、文化交汇四大方面的独特要素,将昌都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等地已有的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区分开来,在同质创新、异质传承的差异化发展理念中谋划蓝图。

根据昌都现有的文化产业状况以及基础发展条件,凝聚提炼民族文化多元特色,形成昌都文化品牌的独特标识,绘制昌都特色文化发展的点、线、面的总体布局图,构建文化生产类、文物保护与挖掘类、文化旅游类、文化创意活动类等多向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等方面的融合和创新,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昌都市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具体目标

规划期内,通过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合理配置与运作,使文化产业对昌都经济发展和人民小康生活做出实质性贡献,打造昌都独特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特”,围绕康巴文化、藏东明珠的独特形象定位,快速推进民族手工、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三大重点产业发展力度,形成支撑昌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强”,积极做大做强唐卡绘制、金属锻造、木石雕刻、金银加工、服饰制作、藏药生产、藏香加工、民族乐器生产等原有传统民族手工业,注入现代设计和需求理念,凸显本土特色与风格的新活力。

“新”,鼓励培育象雄文化故事、虫草文化体验、藏药浴、象牙玉石开发、盐井工艺、冰川与高原湖泊观光探险等新兴潜力行业,成为推动昌都产业发展的新增点。

“舞”,积极挖掘昌都历史重大事件,讲好民族融合团结发展的历史故事和现代发展故事,打造一批具有历史感、时代感与现代感的影视剧、纪录片或歌舞剧,成为昌都文化演艺的新名片。

“游”,积极开发昌都各县区丰富旅游资源,从自然风光到文化历史遗迹、从人物家族传奇到昌都重大历史进程事件、以及民族、宗教历史资源等,把分散、零乱的旅游点凝聚串联成线,形成以昌都为中心、“一体两翼”的整体战略布局。

三、发展思路

为更好地实现昌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根据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在发展思路与具体发展方向上应从下述方面展开工作。

(一)总体发展思路

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立足昌都现实,实行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战略外推理念,从周边藏区民族文化(以拉萨为主、借助云南、四川、青海旅游文化圈)等地缘、习俗、宗教等亲近情感认同出发,推及对口援藏、援昌都支援圈(情感亲缘性),打开国内外南、北两向的市场空间。

坚持一体化、本土化、特色化、优势化、品牌化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国家战略和昌都特色融汇起来,把“留下来”和“走出去”充分结合,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全力推进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的优先发展,努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化建设之路;同时,加大传统民族手工艺和现代社会生活需求之间的创造性转化,形成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产品文化“四位一体”文化产业发展链。

打造一个核心的“康巴文化”产业园,有机整合各县区自身独有的特色资源,形成一个大型的连锁式文化产业发展园,重点培育一批特色企业和项目,分类别、有主次、重审美、讲创新,努力打响“康巴文化”品牌。

(二) 具体发展思路

1.确立昌都城市发展定位,提炼形象宣传标语

文化旅游的形象定位,通常生动具体、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或口号,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提出一个响亮生动的代表性宣传口号,对于扩大城市形象能够锦上添花。如四川省的旅游口号“四川,不仅仅有熊猫”、“你我同行,拥抱四川”、“天府之国,蜀秀天下”等;云南省的旅游口号“七彩云南,旅游天堂”、“七彩云南,梦想之地”、“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等;林芝地区的旅游形象口号“藏乡江南,醉美林芝”、“峡谷惊天下,林芝醉九州”、“神圣冰川,神秘峡谷,神奇林芝”等,香格里拉的形象口号“我们的香格里拉,世界的香格里拉”等,稻城的知名度主要是借助于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其宣传“我偷偷的告诉你,有一个地方叫稻城……”。

为推广昌都的形象定位,结合昌都自身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特色民族风情,拟确定昌都形象标语:“三江并流,多情康巴”,原因有三:

第一,上述各地采用的标语多为宏观维度,涵盖全省或积聚某一点,其针对点要么过于笼统、要么过于诗意,其口号也过多过泛,因此,昌都宣传拟聚焦自身,在大藏区中凸显自身标识,给人留下一眼识别的深刻印象;第二,因茶马古道、高原风情等元素为藏区与云南等地共享,不能凸显昌都特色,而昌都市是三江并流的发祥地,且这一标识并未被其他地方所用;第三,昌都历史上是多元民族融合之地,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特色和风情习俗,且昌都拥有康巴文化、金属锻造、唐卡技艺、象雄文化、虫草文化、盐井及藏药文化等多元多样的丰富资源,因此,其形象定位拟表达出多元特色,采用“多情”,不仅能表达出多元,而且易于凸显出康巴汉子的硬朗形象,将多元风情凝聚于昌都人民身上。

各县区的地方特色宣传口号,一方面要统筹考虑昌都市的整体文化形象定位,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凸显优势资源、优势文化或优势品牌等,采用差异化特色定位思路。

 2.突出核心文化品牌标识,凝聚分散文化旅游资源

结合昌都“三江文化”、“康巴文化”、“茶马古道”、“红色旅游”等文化品牌,提升凝聚核心文化品牌标识,合理处理和布局各文化品牌关系,以同质创新、异质传承的新理念,构建文化旅游和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圈。

各县区在挖掘自身特色自然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注重与邻近省、市、县之间的资源整合和融汇,借助成熟的文化品牌影响发展自我,避免孤立、单个化的碎片景点,既保持差异又独具特色,形成可串联、互动的旅游资源线,共生共赢。

3.积极开发产业发展新增点,与传统产业形成合力

     加大推动传统的唐卡绘制、金属锻造、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力度,尤其是本土派民族工艺的原貌保存与传承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汇聚产业发展力量,使传统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同时,要积极开发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挖掘象牙玉石、盐井文化、象雄文化、虫草文化等发展潜力,注重文化价值内涵故事的外在转化,完善配套的产业环节和衍生产业发展,形成产---玩一体化、多维度的发展模式。

4.转换体验式、服务型产业新理念,提升文化产业内涵

鉴于昌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现实基础,应转变全面开发旅游和产业发展的思维路向,注重开发高端文化体验式发展模式,在与周边省市县同质化的现状中,探索藏药、民俗、虫草、盐井、宗教等体验发展特色和机制,积极创造相关配套的文化服务与设施建设,将体验-服务-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5.加大人才内培外引,有效突破人才瓶颈

加强传统手工艺高端创新设计、市场营销与传播、文化创意与艺术创作、文化产业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在昌都市职业教育学校原有专业基础上,增设设计类、市场营销类、创意策划类、产业管理类等新型急需专业。要建立昌都文化创意设计与文化产业管理研究院或智库,加大与内地高水平专业院校、研究机构和智库之间的人才合作和培养机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推动落实昌都市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高端和急缺人才资源库,为文化产业的强力发展提供丰厚的智力支持。

6.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的迅猛发展,为昌都文化产业的

大力发展创造了时代良机。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加强对外合作、学习与交流,加快建设昌都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投入足够的人力与资金保障网络平台的顺畅运行,为文化产业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第三章区域发展布局

文化产业是昌都市“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的重点产业。区域发展布局一方面要依据昌都市文化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及2030年愿景目标纲要》中已经确定的城镇发展空间布局。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将昌都定位为民俗节庆文化和非遗生产性保护发展区,要大力发展体验式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业,活化歌舞戏剧项目,以节庆带动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重点打造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等。

因此,要充分结合昌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特色突出的切实需求,通过合理布局,促进昌都全域发展,提升“藏东明珠”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小城镇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区域上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在主要区县差异化定位的基础上,全面对接“三江流域和川藏滇青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蓝图,加快推进昌都文化产业发展。

微信图片_20180910174715

1:昌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总)

其中,“一体”主要指: 以他念他嗡山为地理轴线,以昌都城区为中心,沿G318G214G317,由东南向西北,芒康—左贡—察雅—昌都城区—类乌齐—丁青构成昌都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片区,以茶马文化、康巴文化、象雄文化等为依托。其中,以昌都城区作为昌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策源地、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孵化中心,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建设发展芒康、丁青两大副中心,与昌都城区形成差异化定位,全力促成昌都文化产业主体片区建设。

“两翼”包括东北翼,即以卡若--江达为主线,辐射贡觉,深度发掘红色文化,对接四川;西南翼,即八宿-然乌-洛隆为主线,辐射边坝,依托高山湖泊自然风貌,对接拉萨(卫藏腹地)。沿国道G318G214G317资源汇聚的基础条件,向东北、西南辐射,链接四川、拉萨,利用区位优势,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做好差异化定位与内外链接,完善昌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格局。

一、以他念他嗡山为地理轴线,做强昌都文化产业主体片区

以他念他嗡山为地理轴线,以昌都城区为中心,沿G318G214G317,快速建设芒康—左贡—察雅—昌都城区—类乌齐—丁青构成昌都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片区。

(一)昌都城区打造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以昌都市区为核心,集中全市之力,以建设一流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为侧重点,注重文化市场平台、文化产业孵化品平台功能建设,使之成为昌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引领地。以强巴林寺、昌都博物馆、茶马广场、昌都邦达老街等为空间载体,通过梳理地方志,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复建代表性历史文化空间,精心打造城市文化地标(群),重点提升文化产业与文化项目研发、文化旅游与商贸服务等水平。配合昌都加快打造中心城区的建设目标,将昌都城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区建设成为体现昌都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代表昌都文化创新与发展活力的典型。

1.“康巴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综合体

围绕强巴林寺、昌都博物馆、茶马广场等为载体建设“康巴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综合体,强化康巴历史文化核心功能区建设,重视空间载体与文化生产之间的双向互动。业态上以文博产业、文化特色餐饮、文化娱乐休闲为主,突出三江源文化生态城市特色。

康巴文化加2:康巴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综合体示意图

2.昌都文化产业发展孵化基地

昌都文化局、旅游局在现有公共文化空间基础上,引进国内知名高校文化产业研发资源,建设昌都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协助政府,提供文化产业决策咨询与论证,组织本地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培训,对接资源完成昌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文化产品研发。在条件成熟时,协调税收、扶持资金等相关配套政策,以此为基础建设昌都文化产业发展(柔性/线上)集群。

3.昌都古文明特色体验区

充分利用邦达机场的交通枢纽功能,在昌都城区以外,以卡若遗址、察雅香堆镇等为基础,梳理并串联昌都新石器时代与吐蕃时期的文化遗迹、遗存(包括香堆寺、罗荣沟石刻群、向康大殿、仁达摩崖石刻)等,散点成线,建设昌都古文明特色体验区,在基础设施完善之外,还需通过文化寻踪游,藏戏非遗保护传承等形式,丰富昌都古文明特色体验区的服务内容和消费形式。

(二)着力打造芒康、丁青两大副中心区域

以他念他翁山地理轴线上分布的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风情、古老神秘的苯教神话传说、传承有序的藏医药文化、不可复制的三江自然风貌为独特的资源载体,大力推进区域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艺、非遗演艺表演等行业的发展。依据各县的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定位的文化产业副中心,使之与昌都城区形成彼此呼应,自成一体的格局。

1.芒康副中心

芒康

3: 芒康副中心示意图

    对接大香格里拉经济圈,有效聚集人财物,以芒康县嘎托镇、如美镇、曲孜卡乡、纳西民族乡等现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依托,以茶马古道文化为核心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民族节庆业、养生文化与创意农产品加工业等,实现非遗传承、精准扶贫与特色文旅发展相结合。

    芒康副中心辐射左贡,除自然景观如梅里雪山、怒江72拐外,可重点做好千年盐田、温泉小镇,藏地红酒、民居民饰等主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建设。

2.丁青副中心

对接藏北与青海,以象雄文化、藏北民族风情为特色,以丁青镇、觉恩乡和色扎乡为基础条件,辐射类乌齐,对接昌都城区,结合藏北风物与风情,做好孜珠寺为代表的象雄文化旅游、升级现有的民族特色手工艺生产与经营,逐步建设昌都西部文化旅游和民族手工艺商贸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

丁青

4:丁青副中心示意图

二、积极推进“两翼”发展

以江达、八宿为东北-西南两端,分别向外辐射,对接并整合四川与拉萨的人财物资源,形成与“一体”相策应的“两翼”辅线。重点建设东北翼,即卡若--江达为主线,辐射贡觉,深度发掘红色文化,对接四川。西南翼,即八宿-然乌-洛隆为主线,辐射边坝,依托高山湖泊自然风貌,对接拉萨(卫藏腹地)。

两翼

5:两翼示意图

(一)建设东北翼红色文化产业区

对接四川,在深度挖掘和梳理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IP衍生产业为抓手,建设昌都红色文化产业区。

(二)建设西南翼高原风光体验产业区

链接拉萨,以八宿-然乌-洛隆一线的雪山湖泊为资源承载、发展极限骑行、朝圣旅行、高端房车度假、民俗村落等,推进昌都西南高原风光体验产业区。


第四章 重点文化产业

为有效克服昌都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顺利完成昌都市20192025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应集中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实现重点文化产业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推动昌都市文化产业水平的显著提升。昌都市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分四个主要方向:一是继续做强传统文化产业,包括文化旅游业和工艺美术制造业;二积极发展热点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娱乐业、艺术表演业和民族节庆业;三是适当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包括创意设计业和文化艺术培训业;四是促进文化转型传统产业,包括创意农牧业和养生文化业。

昌都市重点文化产业

昌都 市 重 点 文 化 产 业

继续做强传统

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业

工艺美术制造业

积极发展热点

文化产业

文化娱乐业

艺术表演业

民族节庆业

大力培育新兴

文化产业

创意设计业

文化艺术培训业

促进文化转型

传统产业

文化创意农牧业

养生文化业

在发展上述重点文化产业时,卡若去可以托主城区优势,发展多种适宜的文化产业和文化项目,各个县应错位经营,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特色,重点打造“一县一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一、继续做强传统文化产业

进一步提升既有的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业和工艺美术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打造昌都市文化旅游业和工艺美术制造业的独特地域优势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昌都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将昌都的旅游业与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精髓的特色文化产业密切结合,进一步突出 “西藏门户、康巴文化腹地、茶马文化、红色文化、东女国文化、格萨尔文化、卡若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从昌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制造业,在品牌塑造、技术工艺、外观设计和销售渠道等领域实现突破和拓展。

2025年,争取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的产值在昌都市文化和旅游业总产值中占比获得明显提升。

(一)文化旅游业

文化旅游业是指以历史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其主要载体包括历史遗迹、民族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文化旅游的过程是旅游者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该过程具有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等。

围绕昌都市“打造精品、走向全国、推向世界”的旅游业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昌都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组织专家搜集、整理和深度挖掘昌都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将西藏门户、康巴文化腹地、茶马古道重要集散地、西部多元民族文化交汇地、红色文化、东女国文化、格萨尔文化、卡若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与昌都市现代旅游产业进行深度结合,打造和完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发挥昌都地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及周边产业的融合与推动作用。

积极对接《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及2030年远景目标纲要》、《昌都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制定的战略目标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昌都市精品旅游城市的功能,考虑在卡若区中心区域打造具有昌都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街区或特色商业综合体(具有吃、住、游、娱、购、教育等综合功能),突出昌都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充分体现昌都所具备的西藏门户、康巴文化腹地、茶马古道重要集散地、西部多元民族文化交汇地等历史文化特色。沿着交通干线逐步建立和完善精品旅游路线及特色餐饮、会议展览、购物中心、星级酒店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并适当将精品旅游线路沿线地区的特色民族风情表演引入文化旅游当中。优化交通运输系统,适当加快陆路交通和航空交通的效率。通过各种民族文化艺术节和高端文化学术论坛提升昌都市在全国的文化旅游品牌效应。建立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制造业保护基地,加强对昌都的唐卡、金属锻造、木刻等传统特色手工艺的保护。

其具体的空间布局为:主要沿着交通干线(包括G317G318G214国道及S302S303S103省道等)建立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和重大项目,并适当辐射周边县区当中具备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的地域。以G318为主要轴线,加快沿线特色村落旅游开发,重点完善游客食宿接待配套设施;以地域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推进打造两个旅游中心城镇(昌都古城旅游中心、芒康古盐田旅游中心),三个旅游副中心(然乌湖旅游景区副中心、类乌齐县城旅游副中心、江达岗托镇旅游副中心)、若干个特色旅游小城镇(左贡县旺达镇、边坝县草卡镇和尼木乡、洛隆县康沙镇、江达县波罗古泽木刻创意小镇、八宿县热巴艺术小镇、其他条件合适的小镇)以及特色旅游村构成的特色风情旅游城镇体系;以精品旅游城市和建设旅游城镇体系为抓手,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区西部中心。

打造一批重点或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包括:藏区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卡若遗址、若巴温泉、吉塘旅游示范区、芒康古盐田景区(包括特色文化驿站)和茶马古道、然乌湖·来古冰川景区(包括旅游驿站)、卡若区康巴文化休闲旅游区、康巴文化大剧院、芒康县曲孜卡景区、卡若区嘎玛景区、江孜县十八军渡口博物馆、江孜县岗托镇岗拖村民俗文化村、察雅县观光农业综合开发、朱巴龙大桥进藏景观、类乌齐伊日峡谷、左贡县田妥旅游小镇、洛隆县卓玛朗错湖生态旅游景点、边坝县三色湖和千年冰川旅游景区、江达县邓柯乡红色遗迹旅游景区、贡觉县三岩民俗旅游项目、丁青县孜珠寺和布托湖景区,以及其他适宜项目。

注重促进休闲文化旅游业态发展,形成一批观光、养生、休闲、娱乐、度假相融合的昌都民族休闲文化旅游项目;深入挖掘昌都各地的特色产品,重点发展虫草、藏香、牦牛肉等本地特色产品,设计和开发一系列具有昌都特色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和礼品。在历史文化特色小镇打造 “文化资源+特色小镇+休闲旅游”的文化休闲旅游模式,并入驻阿里巴巴、京东、携程、途牛等各种电子商务平台,将昌都的特色产品、精品旅游线路向全国乃至世界行销。

2025年,通过文化旅游业突出昌都的历史文化特色,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

(二)工艺美术制造业

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昌都市工艺美术制造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加强昌都传统工艺美术制造业的传承和创新。重点发展唐卡(以嘎玛嘎赤画派为主)、金属佛像锻造、传统饰品、藏香、藏药、藏毯、金银铜器、木刻、造炉、藏刀、绘画、民族服饰、藏式建筑装饰等传统工艺美术制造业,并推动唐卡(以嘎玛嘎赤画派为主)、金属佛像锻造及藏药发展成为示范性产业,在对口支援地区的合作与支持下,通过设计人员培训、与技术专家合作进行生产工艺改进、由政府牵头建立联合整合销售渠道,促使这些示范性产业在设计、研发、品牌宣传和销售渠道等方面获得显著提升。

通过政府的扶持,在交通方便、传统手工艺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例如卡若区中心地区、嘎玛沟等地区),重点推动建立1-2个规模合理的工艺美术制造业产业园或集聚区(如昌都康巴文化产业园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强的集聚效应。在嘎玛嘎赤等唐卡绘画技艺传习所、柴维金属锻造手工艺传习所等现有机构的基础上,建立昌都市传统手工艺传习中心(如昌都市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可考虑给予事业编制,鼓励技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人在传习所传授和创新传统工艺美术制造技艺,并有计划地组织本地年轻的手工艺人或设计人员,去兄弟省市的大学或专业机构接受外观设计、工艺创新等领域的培训。通过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文创设计中心以及科研机构等的共同协作,推动工艺美术制造企业的技术和工艺创新,不断增加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现代设计理念、流行时尚元素等,不断提升传统工艺美术制造产品的质量、外观设计水平和品牌效应,推动昌都工艺美术制造企业做大做强。

在深入了解昌都市工艺美术制造业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同发展状况的工艺美术制造业区别管理。对于唐卡、金属佛像锻造、传统饰品等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工艺美术制造业,可在本地及外地举办昌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交易会,并积极国内或国外的工艺美术品展会,扩大其品牌效应。通过政府招商、参加展会和与对口支援地区的合作,促进这些企业与国内外销售渠道的沟通和对接,扩大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对于藏香、藏毯、金银铜器、木雕、民族服饰、藏式建筑装饰等已经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品牌的工艺美术制造业,政府可积极牵头,推动相关企业、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进行生产、研发和营销等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相关企业逐步提高技术和人才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帮助该类企业学习唐卡、金属佛像锻造等企业的先进的经验,加强与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本产业知名度和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

对其他规模较小、发展困难,甚至面临后继无人困境的传统工艺美术制造业,可考虑以工艺美术传习中心为主要基地,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教育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实施专门的手工艺传承人培养和扶持计划,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产品品质,并以文创设计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扶持一批优秀的工艺美术大师和青年传承人,建成一批工作室及著名品牌,帮助相关企业参加行业展销会和拍卖会,进入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或交易市场,开设线下销售网点和线上电子商务,建立广泛的销售渠道。。

2025年,争取重点建设1-2个示范性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园区项目或集聚区,促使昌都传统工艺美术制造业迈上新台阶。

二、积极发展热点文化产业

着力打造文化娱乐业、艺术表演业和民族节庆业等消费类的热点文化产业。推动建立和完善具有昌都本地特色的文化娱乐设施、专业表演场所和团体、民族节庆活动等,满足昌都市本地人口和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培育昌都市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到2025年,争取文化娱乐业、艺术表演业和民族节庆业的产值2018年有显著提升。

(一)文化娱乐业

发展影院、剧场、休闲健身等娱乐设施建设,鼓励建立综合性的城市游乐园、文化娱乐广场、含有娱乐功能的特色商业综合体;丰富和创新娱乐场所经营业态,引入具有昌都特色的现代体感游戏、电子竞技、音乐书吧等服务项目;鼓励娱乐场所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并面向中老年人、低收入人群及特殊群体开发娱乐专项服务产品,提供相应优惠服务。

大力培养娱乐产业的各类人才,通过演艺剧团、娱乐公司、群艺馆以及其他各类教育机构和演艺机构,大力培养编导、演员、服装、灯光、舞美、营销等人才。

发展多种形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城乡娱乐活动。针对市场需求的升级,推动实施现有娱乐场所的转型升级和新型娱乐设施的兴建,创新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项目。争取到2020年,建成1-2个大型“耍坝子”游乐项目,建成一批具有昌都文化特色的歌舞娱乐和游戏游艺转型升级示范场所,打造一批具有昌都民族特色的娱乐项目,逐步树立昌都市的特色娱乐产业的整体品牌效应。

(二)艺术表演业

深入挖据、整理具有昌都地区民族特色的传统歌曲、舞蹈以及民间的各种表演艺术,对具有昌都地区特色的歌舞、戏剧、口头说唱等非遗项目,加强活态化传承与保护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艺术元素,创作出一批歌剧、舞剧以及其他的艺术表演作品。并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作品与节庆活动及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在昌都市主城区的表演场所、重要交通干线沿线的著名旅游景区和景点,定期和不定期地表演具有昌都民族特色的歌舞等演出精品。

大力支持昌都市的各类演艺团体、公司和剧场与外地的演出组织进行有效合作,引进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深入挖掘昌都地区的民族交流历史,特别是立足茶马古道等反映各民族友好交往、长期融合的历史史实,打造一批在全国知名的文艺演出精品,提升昌都市的演艺品牌效应。推动综合性的表演娱乐场所建设,促进表演、休闲、观光、餐饮、购物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

2025年,打造1-2个较为大型的、具有较强昌都特色的歌舞演艺及影视项目,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例如,可由昌都市牵头组织打造大型精品歌舞剧及相应影视《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实景剧《甲郎风情》、纪录片《行走昌都》等,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并争取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形成广泛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昌都的文化IP,设计和制造一系列相关的音像制品、书籍、服装、纪念品、艺术品、装饰品等文创衍生品。

(三)民族节庆业

打造一系列具有昌都文化特色的大型民族节庆活动(包括各类具有鲜明的昌都历史和文化特色、并长期受到群众欢迎的民族节庆活动),在保持原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民族节庆的内容、形式、宣传和营销手段,使之更适合现代受众的。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规模适当的仲确节、德色节、赛装节、选美节、民间舞蹈比赛和歌唱比赛等,突出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广大群众参与。

在具办民族节庆活动的,采取“民族节庆+专业会展+文化旅游”为主的业态,配合当地的旅游消费旺季,形成合力,全面提升昌都的城市品牌。鼓励各区县主动依托交通干线附近的文化旅游景区和休闲农业项目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推动民族节庆业的繁荣。到2025年,争取成功打造2-3个著名的民族节庆品牌,3-5个民族节庆龙头企业。

三、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大力培育创意设计业、文化艺术培训业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并对文化及其他产业起到关键助推作用的新兴文化产业。鼓励在突出昌都特色的基础上,将昌都独特的文化艺术、现代设计和新兴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发展特色创意设计业。推动建立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培训基地,为昌都市不断输送各类文化产业人才,增强昌都市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到2025年,创意设计业、文化艺术培训业争取明显买上一个台阶,并且树立2-3个比较知名的品牌。

(一)创意设计业

掌握和运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和数字技术,将具有昌都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创意和设计元素运用到的手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新兴设计业当中。积极与拉萨、重庆、成都、福建、南京等外地的设计机构及高校合作,在卡若区建立市文创设计中心,举办一系列创意设计培训班和文创设计讲座,培训文创设计人才,特别是要重视在昌都年轻手工艺人当中培养优秀设计人才,对于其中表现突出的优秀设计人才,还可送入大学或专业机构进一步深造。广泛宣传文创设计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并且面向全社会提供各类创意设计服务。

由政府牵头与外地的设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共同合作,在卡若区及其他合适的区域建立若干手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的基地,为相关企业的设计提供专业化服务。

将手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与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制造、艺术演艺、影视娱乐、餐饮、创意农牧业等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昌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特色景观设计、演艺娱乐策划、创意农牧业设计等,增加对昌都市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并助推整个昌都市经济的发展。到2025年,争取引进和培育1-2家骨干设计企业,建设1家示范性的创意设计中心。

(二)文化艺术培训业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昌都市文化艺术培训业的持续发展和不断繁荣,满足昌都文化产业市场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助推昌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由市政府相关机构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昌都市文化艺术培训业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建立和发展本市的学校和文化艺术培训机构(如建立昌都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昌都市新媒体平台、昌都市影视文化服务基地等),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其大力培训文化艺术领域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创作、表演和经营等方面的紧缺人才。鼓励相关学校和文化艺术培训机构参与到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活动,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参加国家级别的文化艺术比赛,力争获得优秀名次,形成广泛影响。

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培训市场的准入机制,推动文化艺术培训市场主体的发展和市场的活跃,扶持有条件的市场主体做大作强,培育若干在文化艺术培训领域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建立较为知名的文化艺术培训品牌,发挥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促进文化转型传统产业

推动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作用,利用文化深入改造昌都的部分传统产业(如农业、牧业、藏药、食品、饮品等传统产业),将其升级改造为文化创意农牧业和养生文化产业。到2025年,这类转型的文化产业的产值得到明显增长,具备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一)文化创意农牧业

深入搜集、整理和挖掘昌都市的农牧业历史文化内涵,与昌都市当前的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资源相结合,推动有条件的农区和牧区向文化创意农业转型,促进昌都文化创意农牧业的逐步发展。

政府与社会合作,大力宣传和普及创意农牧业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并主持进行昌都创意农牧业的顶层设计,研究和分析昌都的“五大养殖基地”(即高山草地畜牧业、河谷畜牧业、康巴香猪、康巴土鸡、阿旺绵羊生产基地)、“七大种植基地”(即葡萄、荞麦、蔬菜、干鲜果、藏药材、芫跟、饲草料种植基地)的基本现状及相关的历史文化传统、故事和传说。制定相关区县(包括卡若区、昌都经济开发区及类乌齐、边坝、八宿、察雅、丁青、芒康、左贡、江达、洛隆、贡觉等县)的创意农牧业发展规划。在昌都城郊发展城郊休闲观光农业,打造“自然禀赋+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创意农业业态,为城市人口提供节假日休闲放松的场所。在其他各县沿着交通干线的两侧,以养殖基地和种植基地为基础建立创意农业,引入当地村民表演,打造“农牧业创意+休闲观光+增值服务”的业态或“创意畜牧业+生态回归+高原旅游”的业态,实施各县各乡的错位发展战略。将文化创意注入到农牧业生产过程及其产品设计及包装当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等。鼓励建立具有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创意休闲农场、创意牧场、创意田园综合体等载体,丰富游客的体验。

2025年,争取建立1-2个以上的市级创意农牧业示范基地,展示昌都市的传统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特色,争取打造3-4个以上的创意农牧业的龙头企业。推动昌都文化创意农牧业转型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果,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农民和牧民的增收及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养生文化业

大力发展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养生文化产业,包括藏药、传统食品、传统饮品、温泉洗浴等产业。挖掘和突出悠久的藏药文化、饮食文化和养生文化,将其融合塑造为昌都特色的养生文化。

加强对藏药药理和制作原理的研究,在保留优秀的传统藏药技术、工艺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吸收有益的现代化理论、技术和工艺。政府牵头对藏药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加强研究和指导,加强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推动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研发力度,采用新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对其生产进行必要的现代化改造和升级。加强人工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逐步扩大藏药的生产规模及市场品牌效应。加快昌都经济开发区藏药产业园建设,依托卡若、类乌齐、洛隆、察雅等区县的藏药材种植基地,开发高端、特色化藏药、药材加工及制剂,推动藏药产业加快发展速度。

推进昌都传统食品和饮品产业的品牌建设,打造系列知名产品。增强其养生文化内涵,将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注入到产业的品牌及地理标识的宣传中去,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全方位落实昌都传统食品和饮品的文化品牌的宣传,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采取“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的业态,将昌都的传统藏药、传统食品、传统饮品、温泉洗浴等产业的养生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养生文化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支持本地的养生文化企业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商贸洽谈会和展销会。与重庆、福建等对口支援昌都的地区合作,加入这些地区的产业链,进而借势进入更广阔的市场。鼓励通过电子商务、视频销售等多种新型销售方式,扩大昌都的养生文化企业的销售市场。至2025年,争取打造1-2个全区知名的养生产业基地,3-4个龙头企业。

第五章 昌都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及时2030年远景目标纲要》、《昌都市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等文件的要求,现拟重点发展“三个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引导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一、提质做优一批

“提质做优一批”的重点项目原则上已经建成,实际投入使用产生效益。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业态,进行转型升级。具体项目见下表:

1:做优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地址

项目概况及做优举措

备注

1

卡若遗址公园提档升级

卡若区

     在卡若遗址公园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卡若遗址文化内涵,推进卡若遗址文旅融合发展,打造西藏原始文化遗址的历史品牌。运用现代ARVR技术,开设虚拟现实的卡若遗址体验馆,重新构建卡若遗址的文化记忆。依据卡若遗址,建设卡若遗址文化旅游的线上博物馆,积极推广卡若文化。结合已挖掘卡若遗址文物中的文化元素,加强与拥有文创设计专业的高校或企业密切合作,发展卡若遗址的文博创意产业,重点开发生活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实现昌都市第一、二产业与卡若文化的有机融合,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产业园区。

2

昌都日报融媒体平台

昌都市区

     在昌都现有传媒的基础上,大力整合昌都传统媒体(广播电台、广播电视台)与新兴媒体(互联网媒体、移动传媒)等,加快昌都市融媒体中心,发展融媒体产业。

3

经开区文化创意园(又名“康巴文化产业园”)

昌都市经开区

在昌都市(康巴文化产业园)的基础上,加块文化与产业融合,除现有民族手工艺品外,以昌都市农牧特色产品(怒江裂腹鱼、藏乳猪、醉梨、雪莲等)、药材(虫草、贝母、人参果、红景天、大黄、黄连、秦艽、雪莲花等)、壁画、唐卡、木雕木刻、石雕等产业为核心产品,加强文化品牌化建设,形成设计、分装与直播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建成一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4

昌都大剧院

昌都市城区

昌都大剧院力图打造昌都地区一流的专业演出剧院,昌都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以奉行“弘扬藏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品位”的经营战略,以“创造精品文化、弘扬高雅艺术”为己任,以一流的服务欢迎四方宾客。康巴大剧院节目汇集大型昌都地区的特色歌舞表演,与国内知名演艺企业合作,重点打造《雪域金桥》歌舞剧、《铸魂达玛拉》话剧或热巴舞蹈,并围绕着川藏铁路文化,设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延伸文化产业链。

5

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

昌都市城区

深入挖掘三江茶马的文化IP概念,升级“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开发模式由文艺演出向“文艺+展销”于一体的中心转型,重点打造“三江茶马”系列文化品牌

6

孜通坝文体中心

昌都市城区

升级改造成为集休闲运动体育、大型室外演出演艺、汽车展销、农产品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文体中心

7

昌都“两河一江”沿岸文化风情一条街

昌都市城区

依托昌都市区“两河(扎曲河和那曲河)一江(澜沧江)”交汇的独特优势,重点以天津广场为中心(两河一江交汇处),沿城区内扎曲河和那曲河提质改造为城市沿岸文化风情一条街,打造昌都市文化消费“夜经济”。

8

昌都群艺馆

昌都市城区

充分利用昌都市国家级、自治区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手艺匠心,重点打造昌都非遗传承文化,建设非遗传承人技艺展示馆、非遗文创产品展览馆和非遗产品体验馆。

9

昌都民族手工艺馆

昌都市城区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对藏式传统锻铜技艺进行挖掘,在现代化设备支撑下,开发设计摆件、配饰、壁饰等系列金属锻铜浮雕艺术新产品,打造双优”藏式锻铜浮雕系列产品开发与生产及产业基地。

10

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昌都市城区

一是紧紧围绕中共中央的大政方针开展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信念、廉政教育等专题党性教育培训。采用现场体验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实地学习相结合,通过听(讲座、教师点评)、走(前辈之路)、看(纪念馆、旧址)、唱(革命歌曲)、读(经典)、谈(体会感触)等形式,使参训者身心震撼,思想升华,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二是利用“市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平台,进一步加强革命历史文化课程开发和红色文创产品开发,推进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文博产业发展。

11

酉西雪域温泉文化度假区

察雅县

酉西村离邦达机场和昌都市区距离较近。酉西雪域温泉文化度假村以温泉卓玛温泉为基础,引进全国知名旅游公司进行开发,重点“演艺产业”(察雅藏戏+民歌传唱)+“温泉休闲度假”的文旅融合项目发展。

12

藏东天堂·然乌湖文旅度假区

八宿县

在然乌湖营地景区开发的基础上,升级打造“藏家韵味文化”(演艺、餐饮和民俗风情体验)+“然乌湖”自然景观的融合发展。

13

伊日温泉疗养基地

类乌齐县

伊日温泉有6处温泉可用,水温在20-40摄氏度之间,该温泉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折、半身瘫痪、小儿缺钙、皮肤病等方面有极为明显的疗效,重点开发“疗养+藏药产业+休闲度假”产业。

14

热巴风情艺术小镇

丁青县

一方面,重点建立专业稳定热巴舞蹈歌舞团,对舞蹈内容进行创造性继承与编排,与全国商业剧场进行演艺合作,打造“热巴IP”。另一方面,丁青县重点围绕热巴舞蹈艺术进行小镇开发,打造最具藏式热巴风情艺术小镇。

15

左贡特色文旅融合示范基地

左贡县

一是以“东坝民居建筑艺术”为内容核心,利用当前移动互联网平台,重点打造左贡建筑艺术之乡的IP。二是与全国知名文创公司,共同开发酥油桶、木碗和腰刀等文创产品,形成左贡文旅融合特色,打造左贡特色文旅融合示范生产基地。

16

普玉三色湖文旅风景度假区

边坝县

“三色湖”位于边坝县边坝镇普玉村,距县城50公里。三色湖由黑、白、黄三种颜色的三座湖组成,成规则“品”字行排列,湖与湖之间由低山平台隔开,均系山谷低谷洼地带多年积水而成。在现有“三色湖”天然风景景区建设基础上,完善相应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并打造线上“三色湖风景观光区”(短视频、直播、H5等媒体产品),结合边坝县农产品,延伸开发“三色湖”品牌的文化创意农产品,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影响力。

17

农家书屋

昌都地区

在现有农家书屋基础上,拓展农家书屋功能,增加农家书屋资金投入,打造为集乡村文化礼堂、农村影院、农村书画室、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驿站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家书屋。

二、加快建设一批

“加快建设一批”的重点项目原则上已计划建设,十四五规划期间建设完成并基本落成招商。具体项目见下表:

2: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地址

项目概况及建设举措

备注

1

昌都市科技馆

昌都市城区

昌都市应为全市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之一,是面向昌都市公众的现代化、 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场馆,是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和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科普设施,联合对口援助城市财政重点支持建设项目。

2

昌都市自然博物馆

昌都市城区

以“家园”为总主题,从“家园·足迹”到首层“家园·探索”,从二层“家园·生命”到三层“家园·生态”,讲述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从世界到昌都的“家园”故事,联合对口援助城市财政重点支持建设项目。

3

昌都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昌都市城区

加快兴起文化艺术培训中心,重点侧重现代文创设计人才的培养,加强与对口援助城市文化艺术人才的交流,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两种方式,充实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师资队伍。

4

小恩达遗址博物馆

卡若区

建立小恩达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为展示象雄时期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窗口,成为开展象雄文化研究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的平台,利用中央或省财政对地方特色文化保护资金以及地方财政建设。

5

古盐田特色文化驿站

芒康县

盐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古盐井为文化IP,制作古盐井纪录片,突出反映古盐制作工艺及当地风土人情,讲好古盐田故事;开发出“古盐文化旅游”和“古盐养生保健旅游”,并科学开发盐美容、盐牙膏、盐浴足等产品。

6

波罗古泽木刻创意小镇

江达县

积极引导木刻文化内容转型,重点发展木刻艺术、木器家具制作工艺,制作藏式木柜、藏桌形体、雕花装饰等家装产品。

7

八宿县国际高原山地公路自行车赛

八宿县

引进知名旅游公司,充分利用八宿县怒江72拐的“险”,打造世界海拔最高、弯道最多的国际山地公路自行车赛,挑战人类极限。以将赛事办成具有国际影响、体现国际水平、具备中国特色的世界大赛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不断推进赛事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进程,积极探索体育户外产业与文化旅游商贸等领域融合发展的路子,带动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大力宣传西藏自治区(主要是昌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形成区域合作办赛的优势,丰富各族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8

数字电视建设与推广工程

昌都地区

在还未有数字电视信号的乡镇,加快有线数字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数字电视工程。

三、策划储备一批

“策划储备一批”的重点项目原则上符合片区规划,土地取得具有可行性,完成初步产业策划定位。具体项目见下表:

3:策划储备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地址

项目概况及建设举措

备注

1

洛隆县民族大团结研学基地

昌都洛隆县

充分利用洛隆县民族团结文化的清代汉墓群、民族团结树、民族团结点心、狮子舞、民族团结婚礼等很多民族团结实物、事例和民族团结故事,重点围藏汉民族大团结文化开发研学课程,力争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

行者·茶马古道游客服务中心

昌都市城区

昌都“行者·茶马古道”游客中心建设项目,项目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藏北文创展示中心,观景平台,高原生态旅游厕所四大功能为一体,建成后将作为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旅游沿线上的重要休憩节点,及体现当雄文化旅游、 净土旅游理念的新型示范项目。

3

昌都文化影视服务基地

昌都市城区

利用昌都独特自然风光、地质地貌、文化遗产等,建立西藏昌都文化影视服务基地,为进藏拍摄电影、电视剧等影视公司提供当地道具、戏服、专职导游、运输车辆、烟花、化妆和群众演员,等等。

4

三岩“帕措”遗址重点保护工程建设

贡觉县

三岩“帕措”是当前世界并不多见的父系氏族文化遗址,推进三岩“帕措”遗址的整体性搬迁工程建设,申请纳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行走·昌都

反映昌都的自然风光、文化风俗、地质地貌等内容,分为天堑篇、文化遗产篇、美食篇、美景篇、民俗篇等5集纪录片。

6

西藏生死线

改编《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联合企鹅影院、万达院线、中国电影等影视企业共同打造这一代传奇人物“湘西王”陈渠珍,记录了他从成都到达藏区,又从藏区返回内地的传奇经历。其中详细描述了沿途所经过的昌都、江达、工布、波密、鲁朗、青海无人区、通天河、柴达木、丹噶尔厅、兰州、西安等十几个地区的“绝版”山水风光、人文习俗,尤以惊心动魄的藏地历险和传奇感人的生死爱情动人心魄。

7

昌都文脉整理工程

一是梳理昌都文脉资源,保存昌都集体记忆,推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以文本形态、数字化形态呈现“文化昌都;二是彰显昌都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研究诸地域文化以及诸文化形态交流互动的规律,在全球化时代自觉、完整、体系性地保留昌都文化地方性物种,为未来的文明发展、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源;三是总结昌都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为昌都构建打造新的“文化高地”把准脉动、探明趋势、勾画蓝图。编辑出版昌都文库,涵盖书目、文献、精华、方志、史料、研究等六类。


第六章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

昌都文化产业发展外生条件现状为旅游资源分散,大面积开发难度较大,自然景观在西藏全区来看,相对一般。文化资源保护情况不容乐观,梳理与挖掘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交通不便。文物保护意识差,政策法规配套很不到位,不少文物还是处于散落,无人问津的“天然状态”,后续保存堪忧。文化产业开发与管理意识、理论研究、实践经验不足。个别区县公共基础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如网吧、电影院等均较为稀缺。基于这样的现状,昌都文化产业发展应摒弃传统“高增长”的突变式发展思想,向“做实总量、做优结构、做好要素、做高效率”转变。

要以落实《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及203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昌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在制定昌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时既要上接天线(比如意识、理论水平、机制体制、科技运用等方面),也要下接地气(比如融资渠道、重大项目、文化产业本土人才培养等方面);既要有长远打算,又要务实眼前。结合本规划前面几个部门的相关内容,具体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如下。

一、讲好昌都故事,传播昌都好声音

如何向全中国乃至世界讲好昌都故事,提升昌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让三江并流,多情康巴这句具有高度识别度的宣传口号响彻大江南北,对于发展昌都的文化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另外,在该统一宣传标语引领下,应针对各县区区域的文化及产业优势,提炼出更具标志性的各县区的宣传用语,使其既具有县区地方特色,又与昌都市整体标语相呼应,既可以使各县区对自身发展重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又可以提升游客对各区县的新鲜感和体验感。要着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积极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昌都宣传工作要进一步突出典型宣传、突出网上宣传、突出媒体融合、突出社会宣传、突出本土化对外宣传;要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提高新闻产品生产效率,使传统主流媒体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昌都地处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要地,处在商贸往来枢纽地位,要充分利用这个区位优势,线下进一步在“两条公路、一条古道”上做文章。同时,发挥比较优势,取周边四川、青海、云南等地宣传之长,避免叠加优势淹没,利用自身独有特色,让这颗“藏东明珠”更加璀璨。考虑到全市95%是藏族,要进一步加强藏语宣传工作力度,不断丰富藏语文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不断提升藏语文传播能力。以昌都重大事件为契机,突出主题,借船出海、借力发声,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开辟昌都专版,有效提升国际国内传播力。加大力度“请进来、走出去”。活跃对外交往活动,找准机会争取承办全国性大型活动,配合侨办接待国外外事活动或者新闻记者,将更多的中外“贵客”请进昌都。现身说法,积极主动“走出去”。争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项目安排,组织政府官员、藏学家、藏医学家、宗教界人士等赴其他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和友好访问。这些都将为国内外民众客观了解昌都、认识昌都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线上宣传意识,除采用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媒体广告外,要锚准目标群体,定制与昌都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宣传产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云消费等现代方式强化宣传,做到线上线下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全力提升昌都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机制体制

基于昌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建议首先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实施、相关部门配合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成立昌都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机构,组织协调文化、财政、国土、广电、教育、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统筹考虑昌都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计划和相关政策,负责全市重大文化项目论证、布局、立项、投资、运营等的决策指导,研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组建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文化产品的策划设计、品牌保护、媒体宣传、项目实施等文化产业的研究推介工作。按照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标准,建立完善昌都市的文化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快建立昌都文化产业数据库,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动态分析和预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另外,可考虑定期组织领导机构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达到“自身脚步迈出去、他人理念思想引进来”的目的。

三、做好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精心谋划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先手,尽早出台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经调研发现,昌都具有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等特点,这决定了本市文化产业基础数据统计难度较大;再加之统计数据所投入的人力、财力不够,技术准备也不足,导致统计核算薄弱。昌都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时首先应规范数据统计渠道、统计报表制度,以数据作为量化指标,如实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为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客观的依据。与此同时,规划制定应提高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自觉将本市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融入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做到一体高质量推进落实。针对文化产业法律非常欠缺的现状,昌都市可以尝试在不违背上位法的前提下,及时根据昌都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以制度作为支撑,助力昌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还可持续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助推产业发展水平。比如简化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办事程序,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协调文化产业用地的审报批工作,在法律、法规、政策许可范围内,文化事业、文化企业项目用地科学规划、超前选址、优质供地。

加强文旅知识产权开发及保护。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创产品必将涉及到大量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昌都在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民族工艺品甚至创立新知名品牌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通过注册商标,申请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等方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在将科技融入文化产业中,更存在着很多复杂的、不可预知的知识产权问题。如现阶段层出不穷的新型文化产业业态中的网络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就屡见不鲜,而且多问题目前来说在法律上还存在空白地带。加之网站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APP营销、视频直播带货营销中都可能涉及新的知识产权问题。在顶层设计方面,在管理团队中应配有比较专业的专利申请类知识产权人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放大知识经济效应,是支撑本地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在昌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放眼全国,既能深入理解和认知本地文化,又能较好掌握产业业发展规律,将二者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也是比较紧缺。对于昌都而言,还有其一个不利因素,那就是文化产业特别是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季节性失业现象在一定程度存在,影响了从业人员的稳定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昌都在文化产业人才“蓄水池”建设中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把握大势。创新人才使用观念和模式,本着“内培外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等原则打造人才队伍。可适当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第一,着力培养本土化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不仅会广泛传承特色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文遗产,更加会推动昌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可重点考虑利用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中专学校开设相关文化产业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第二,与自治区及区外各高校开展“订单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注重培养演艺人才、编导人才、经纪人才、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人才、会展产业人才和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等文化创意人才。近几年,西藏高校相继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和硕士点,可借此推进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对接,为昌都地区“私人订制”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另外,昌都还可以与东部文创产业发达地区的有关院团、高校合作,定向培养符合昌都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比如与江苏文化产业集团、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合作等。第三,加大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与创新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市场机制。第四,完善人才培育与培训体系,实现人力资源整合。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和技能的提升。通过定期培训机制和委派员工外部交流等形式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和增强员工综合素质。第五,将人才引进与对口援藏相结合,吸引优秀人才和管理团队入驻企业,以多种途径联合培养管理团队,为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十四五”期间,每年有计划地重点引进项目管理、文化创意、技术研发等高层次紧缺人才。采取“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对口委培、挂职锻炼”等多重方式将高端人才引进了、留得住。第六,将人才培养与艺术科学研究相结合,组织精干力量,优选特色项目,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这样不仅可以让人才在项目研究中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也能一定程度上争取尽可能多的发展资金。

五、加大文化企业扶持力度

大力培育若干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龙头文化企业。借鉴沿海和内地建设文化企业的经验,大力培育扶持本土龙头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一个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扶持有发展前景的民营文化企业,鼓励其将创意、策划、投资、开发、建设、运营融为一体,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措施迅速发展。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促使其在做大做强、寻求规模优势的同时,跨行业方向发展,实现“规模优势”向“范围优势”转化,力争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可参考本规划中相关章节提出的意见建议)

加大对小微型文化企业的培植力度。目前的昌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非常适合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基于目前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软硬件的发展现状,应尤为重视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积极为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给予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对小微文化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提供公益性的培训措施,帮助其面对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可参考本规划中相关章节提出的意见建议)

六、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昌都文化产业起步总体较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意识、科技水平以及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应遵照西藏自治区2011-2020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提高文化企业的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政府可加快制定鼓励措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使文化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鼓励、支持企业增加新型产品的研发投入,促进科学技术与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融合,借助现代3D 打印、ARVR 等技术,制作具有藏文化特色的系列产品。制定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通过影像数据采集手段,保护传统文物,确保濒危文化资源的永续留存;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文化资源,传播藏文化。对昌都地区现有文物、非物质遗产的所在地、现状、历史价值等进行数字化数据库建设,为每一件文物和非遗建立一件数字身份证。有利于信息检索、更新、查询和大数据运用。

另外,昌都网络整体覆盖率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也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2020年初,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基建”已经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不言而喻,新基建则是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沉浸式体验、文创产品开发、AAP研发等取得新一轮先机的“必备硬件”,昌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大力开发“新基建”助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七、增强财税金融扶持力度

政府适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扶持力度,对列入规划的重大文化产业基本建设项目,应纳入基本建设资金计划;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通过税收、金融支持、争取援藏资金拓宽来源渠道。加强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有机结合,促进银企合作,推出适合昌都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服务。通过项目扶持、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和奖励等方式对特定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给予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合理调整税收增收、减收范围,运用税收政策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如在增值税方面,对文化产业中的无形资产、品牌价值、人才价值等,有针对性地扩大抵扣范围;适当下调部分文化产业增值税税率。企业所得税方面,对文化产业企业所得税可考虑适用优惠税率。

八、开发与保护并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昌都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道路,确保“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天蓝地绿水清。本着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同步发展,齐头并进的原则,昌都的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应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昌都被誉为“藏东明珠”,要注重昌都历史文化遗迹与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手工艺、宗教历史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等关系。一方面,保护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昌都特色的唐卡、昌都藏药、弦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其社会权益不受侵害,对面临消亡的民间艺术等进行抢救性保护;对藏文化产品采用有地理标志的商标权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力宣传昌都文化资源中珍贵的藏学史料、独特的藏文化(如格萨尔王传说、苯教、西藏唯一的芒康天主教堂),塑造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品牌。依托藏博会、民俗会将昌都文化资源开发应用于会展、节庆等。对于藏传佛教等地方宗教文化资源,要与昌都特色自然、人文资源结合,弘扬宗教文化中利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内容。对现有民族特色产品(芒康的盐、红酒、昌都藏药、虫草等)提档升级,打造绿色环保文化产业。通过深加工的方式不断延伸产品的产业链条,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销售,在这一过程中自主研发创立自己的品牌,不断发掘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和经济附加值,形成一个独特的绿色环保文化产业,成为昌都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九、注重开发文化+旅游,打造一个精品文旅项目

要建设现代文化产业,必须把文化和旅游组合在一起,深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建立文化旅游平台。经过调研发现,外地游客到昌都旅游旺淡季非常明显,如果激发本地市民的文化旅游四季常态化消费,使得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这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有很大好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造一条全国乃至全世界文明的经典旅游线路。昌都拥有的自然景观包括三江并流、金沙江大拐弯、怒江72拐、盐井盐田、温泉、然乌湖、丁青-类乌齐藏北风光,应从全域旅游角度出发,设计川滇藏大旅游环线:稻城亚丁--香格里拉--昌都(部分节点),使其成为一个精品文化产业项目。要激发商品属性,使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在这一方面,拉萨已经开发了“雪顿节”这个有益尝试并取得成功。昌都目前在三江源文化这方面做得相对成熟,其他方面还需努力。另外,应当抓住“一带一路”的重要契机,对接好相关项目。(可参考本规划中相关章节提出的意见建议)

十、制定落实文化产业绩效考核

认真落实好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制定和运用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发展纲要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根据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昌都市年度文化产业考核评估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强对各区县、各有关部门在数据指标、政策落实、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等方面的专项督查,确保文化产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得到及时反馈和有效推进。根据不同年度的具体情况,制定《昌都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文化产业发展考核办法》,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如在1.文化产业增加值。主要考核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文化企业法人单位。主要考核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及增速,民营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及增速,入选自治区民营文化企业100强企业数。3.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投资。主要考核自治区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文化产业项目总数、投资总额,以及当年实际完成投资总额及增速。4.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主要考核国家级、区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情况等等方面,给予每一大项和其中的小项不同权重的分值,最后按照总分排名加以考核,具体见表格。

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文化产业发展考核指标(建议稿)

序号

指标名称

分值

数据来源

一、

文化产业增加值

1

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增速

2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二、

文化企业法人单位

1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及增速

2

民营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及增速

3

入选全区民营文化企业100强企业数

三、

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投资

1

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文化产业项目总数及增速

2

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及增速

3

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文化产业项目当年实际完成投资总额及增速

四、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1

区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情况

2

国家级、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情况

3

国家级、区级新闻出版广电行业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情况

五、

文化服务情况

1

每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

2

每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3

有线电视入户率

4

有线电视数字化率

5

城镇每千户家庭接入互联网计算机

六、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

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数

2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文化专利授权数

3

文化企业获评自治区著名商标数

4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法人单位数及增速

七、

城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情况

1

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2

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的比重

八、

组织推进情况

1

组织机构设立及推进机制

2

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制定

3

针对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工作

九、

人才培养和引进情况

1

本地区人才培养情况

2

引进与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门人才情况


附录:昌都基本资源情况

一、自然禀赋

地理区位:昌都地区位于东经93°6′-99°2′,北纬28°5′-32°6′之间,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是西藏的"东大门",毗邻川、滇、青三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与四川省的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县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的德钦县接壤,西南与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省的玉树州交界。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8.9%。是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为“三江”流域澜沧江、怒江的源头,藏语为“水汇合口处”,属于我国原生态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

气候环境:空气洁,日照长,辐射强。年平均日照数为21002700小时,总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最高海拔为5460米,最低海拔约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耸立于雪线以上,其中边坝县边界的念青唐古拉山峰高达6956米。地区高海拔导致空气稀薄,年平均气压和每立方空气中含氧量仅占平原地区的2/3

属藏东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候干冷,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为2.4℃-12.6℃,年无霜期46162天。降雨集中,季节分布不均。年降水量为477.7毫米,集中在59月,降水量在182.3538.2毫米之间,占全年的77.9%95.8%10月至次年5月降水量为19.6102.6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3%21.2%。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各地的年蒸发量在1325.32617.2毫米,地处怒江河谷的八宿年蒸发量最高,为2617.2毫米,是年降水量的10倍以上。常见的自然灾害有霜冻、雪灾、冰雹。

水能资源: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面4.58万公顷,水资源总量771.1亿立方米。湖泊全部为外流淡水湖,数量多,但规模小,超过10km2的湖泊,仅有莽错(面积18km2,海拔4310米)和然乌湖(面积含安贡错18.4km2,海拔约3800)。较大的湖泊还有布托错青(面积9.0km2,海拔4660米)、布托错穷(面积6.4km2,海拔4590米)、仁错(面积3.7km2,海拔4430米)。本区湖水矿化度多在0.140.32g/L之间。湖泊的成因多样,大多为古冰川作用形成。河流众多,由东向西依次有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大水系,流域面积达10.82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达77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05.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65.6亿立方米;天然水能总蕴藏量达3104.7万千瓦,占全自治区的30%。昌都地区的地热资源同样丰富,有间歇喷泉、沸泉、热泉、温泉等。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西南高山极高山地,如岗日嘎布、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岭,强拉日,他念他翁山南部的达美拥雪山和梅里雪山等,分布的总趋势受海拔高度变低影响自西向东减少。冰川总条数达数百条,为青藏高原上冰川集中分布区之一。

土地资源: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6301万亩,其中牧草地面积8433万亩,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5174%,人均占有草地面积156亩。虽然草地面积大,但质量差,主要是天然草地。好的和比较好的一、二等草地仅占草地面积的525%。由于土地质量较差,在区域性气候条件下,牧草生长缓慢,低矮,稀疏,覆盖率只有30%70%,载畜量受到限制,草畜矛盾突出,因此制约了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得天独厚。全市共建立各类保护区、森林公园4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4个(类乌齐紫曲河、洛隆卓玛朗错、贡觉拉妥、边坝炯拉错),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八宿然乌湖国家级森林公园),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33个。为3个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配备管护员38名、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检测员14名。

全地区11个县,县县有森林。林地面积4464万亩,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274%,人均占有林地面积827亩,其中灌木林占37%。人均占有耕地15亩,其中分布在海拔3700米以下河谷地带的只占31%,而分布在海拔37004300米高原上的占69%。二、三等耕地占257%。暂不宜农牧林的土地,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97%。其中有裸岩地、砂地和砾石地;还有的土地海拔太高,开发难度大,无法改良利用。木材蓄积量达3.6亿立方米。其中珍贵树种有云杉、冷杉、云南樟、落叶松、高山松、桦树等20余种;经济林木有核桃、石榴、花椒、柑橘、苹果、梨等。林下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各种野生菌类如松茸、鸡油菌、猴头菌、羊肚菌、黑木耳、香菇等因其种类多、数量大、无污染、品质优而闻名中外,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昌都地区森林面积375万公顷,是西藏第二大林区,活立木蓄积量2.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18%

动植物资源:昌都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开发前景极为广阔。由于三江水系的切割作用,昌都地区形成了多层次高原特征,有着复杂的地貌结构和不同的地形、气候类型及植物生长层次,具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30余种。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各类野生动物400余种。良好的环境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畜产品资源数量可观。全地区有辽阔的天然草场和相当数量的各类牲畜,年出栏达90.9万头(只),可提供牛、羊肉51529.7吨,酥油和牛、羊绒数量也相当可观。

药材及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昌都地区有各种植物1200多种,可利用的药材有750多种;虫草、贝母、红景天、雪莲、天麻、大黄、当归、党参、三七、菌灵芝等都有较高的产量。野生动物药材麝香、鹿茸、熊胆、牛黄、雪蛙等也有一定的产量。独具特色的名贵藏药珍珠七十味、常觉等饮誉藏区,畅销国内外。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昌都位于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特殊的地理构造,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成矿带。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铬、钼、铀、锡、砷、煤、水晶石、冰川石、宝玉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种近百个,以有色金属矿为优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37种,矿产地96处,有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24处。位于江达县的玉龙铜矿属国家两个特大型铜矿之一,储藏量达65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斑岩铜矿,具有储量大、品位高,易于露天开采等特点。

但由于特殊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每年局部地区的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震、干旱、洪灾、霜冻、冰雹、雪灾等自然灾害类型多、频度高、强度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危害严重。

1:昌都市自然资源[3]

类别

名称

相关范围

自然资源

然乌溶洞

八宿县

然乌湖

八宿县

来古冰川

八宿县

安久拉山

八宿县

业拉山(怒江72拐)

八宿县

边坝炯拉措国家湿地公园

边坝县

三色湖

边坝县

贡觉拉妥国家湿地公园

贡觉县

朱角山

昌都县城

卓玛朗措湖

昌都县城

帕巴拉神湖景区

昌都县城

吉祥瓦拉寺

江达县

埃拉山

江达县

果布白宗山

江达县

生钦朗扎山

江达县

年拉山

察雅县

恩达温泉瀑布

察雅县

浪拉山

察雅县

达美拥雪山

芒康县

红拉山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芒康县

宗巴拉山

芒康县

邦达仓

芒康县

拉乌山

芒康县

尼果自然保护区

芒康县

莽措湖自然风景区

芒康县

盐井盐田

芒康县

曲孜卡温泉

芒康县

盐井旅游景区

芒康县

玉曲河

类乌齐县

类乌齐紫曲河国家湿地公园

类乌齐县

伊日温泉

类乌齐县

觉巴山

左贡县

东达山

左贡县

布加雪山

丁青县

玛尼石堆

丁青县

布托湖

丁青县

八冻措湖

洛隆县

二、文化资源

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级村落。这里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常以“康巴人”、“康巴汉子”自称。自古以来,这里汇聚了卡若文化、东女文化、三江文化、康巴文化、茶马文化、山岩民俗文化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复合、又有康区独特个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昌都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民族节庆、宗教建筑、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医药等藏民族文化浓郁的艺术形式,为昌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目前昌都市文物点达67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2处,其中强巴林寺、查杰玛大殿、卡若遗址(新石器时代)、小恩达遗址(新石器时代)和芒康县盐井古盐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传统舞蹈、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美术三大类,包括丁青热巴、昌都锅庄舞、芒康弦子舞、芒康三弦舞、井盐晒制技艺、昌都强巴林寺酥油花制作技艺和藏族唐卡(勉萨画派)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非遗传承人分别有6人、20人、58人、120余人。20185月嘎玛德勒老人(藏族唐卡嘎玛嘎赤画派传承人)被评为全国非遗保护先进个人。

    昌都市共有各类寺庙496所,其中位于丁青县孜珠山上的孜珠寺,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传统宗教节日有酥油花灯节、萨嘎达瓦节、央勒节、“拉白”节、“安确”节和“古庆”节等。昌都市共有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昌都市芒康县上盐井村,左贡县军拥村和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硕督村。2017年新增2个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和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3个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村,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里土村、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和昌都市左贡县东坝乡军拥村。

2:昌都市文化资源[4]

类别

名称

相关范围

建筑

遗产

强巴林寺

昌都市

孜珠寺

丁青县

卡玛多塔林

类乌齐县

类乌齐寺(查杰玛大殿)

类乌齐县

旧密禅寺

类乌齐县

烟多寺

察雅县

遗址

卡诺遗址

昌都市卡诺区

小恩达遗址

昌都市

石刻

仁达摩崖石刻

察雅县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察雅县

民俗

江达服饰

江达县

曲艺

格萨尔说唱

边坝县沙丁乡

八宿格萨尔说唱

八宿县

传统戏剧

察雅香堆藏戏

察雅县

传统

美术

昌都嘎玛嘎赤画派

昌都市嘎玛乡

传统

舞蹈

芒康三弦舞

芒康县

芒康弦子舞

芒康县

锅庄舞

昌都市

丁青热巴

丁青县

丁青孜珠寺羌姆

丁青县

边坝锅庄

边坝县

日巴寺岭卓

类乌齐县

类乌齐查杰玛寺格萨尔羌姆

类乌齐县

烟多寺德穆贡羌姆

察雅县

传统手工技艺

井盐晒制技艺

芒康县

强巴林寺酥油花制作技艺

昌都市

昌都嘎玛银器工艺

昌都市

波罗古泽刻板制作技艺

江达县

芒康加加面

芒康县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左贡县尼木棋

左贡县

昌都县古姆游戏

昌都市

传统医药

丁青笨教藏医诊疗

丁青县

昌都般龙特色藏医药

昌都市

三、社会资源

城市布局及区位优势:昌都地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之处。撤地设市之后,下辖1个区,11个县。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多地山高谷深,道路十分艰险。“十二五”期间,昌都镇旧城改造全面完成,城市品位提升,顺利竣工解放广场、茶马广场、明珠公园等市政项目,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15%。推进“两区四园”和57个美丽乡村建设,围绕打造三江流域、茶马古道、康巴文化、红色旅游四大品牌,着力打造“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昌都市连接藏川滇青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协作对接,积极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主动融入川渝经济圈、陕甘青宁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藏中经济圈,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藏川滇青四省(区)交界区域经济中心。

    人口及教育2017年总人口65万人,人口数量仅次于日喀则,居全区第二位。全市居住着藏、汉、回、纳西等21个兄弟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98%。近年来,昌都市重点完成“精准扶贫”任务,下一步将实现20.2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63.2%97.08%78.02%42.74%。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目标建设标准化幼儿园234所、小学13所、初中6所、高中2所,完成210所薄弱学校改造,新建区域性初中3所、高中2所,全市“双语”教学普及率达100%,基本普及15年免费教育。

    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一体的快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川藏、滇藏、青藏“大通道”为重点的立体交通网建设。国道317318214及省道303302线横跨境内,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成为联结川滇和那曲、林芝地区的交通枢纽,凸显藏东门户和交通战略核心地位。目前昌都市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贡芒公路、矮拉山隧道、邦达机场飞行区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11个县(区)全部实现公路通畅、138个乡(镇)实现公路通达,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国道317线丁斜项目是自治区公路主骨架网“三纵两横六通道”中北横线的组成部分,是连接昌都与那曲地区的重要通道,预计于201810月建成通车,届时将缩短翻山时间40分钟,总路程缩短10.6公里。昌都邦达机场因自然条件恶劣,目前仅开通直飞成都、重庆以及拉萨的航线,进出昌都的航班较少。“十三五”期间,西藏将大力发展昌都市航空业,加密航班、增加航线,为昌都市旅游打通航空渠道。

能源及通信网络:水能资源、太阳能、地热资源十分丰富。“三江”常年平均流量达400立方米/秒,河水平均坡度为3‰。左右。境内河流众多,大江小河纵横交错,水量充沛,天然水能蕴藏量达4000多万千瓦。全年日照时数为2319-2776小时,地热资源折合标准煤5.1吨/小时。“三江”水电开发加快推进,完成投资30.95亿元,同比增长21%;水利项目稳步推进,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2.06亿元。

    加快乡乡通光缆等工程建设,全市乡镇光缆覆盖率达99.27%。通过引入和扩大卫星通讯以及铺设光缆,将形成以光缆、卫星、微波为主要传输方式,固定电话、移动通讯、数据通讯、多媒体通讯等多网并存的现代通信网。昌都通讯技术水平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基本实现县县通光缆,实现乡乡通电话,开通了以昌都为中心的各县VSATTES卫星通信,形成邮电通信新格局。截至2010年,移动通讯用户达到20.4万户,较2005年的4.1万户增长 398%。乡通电话率达到100%,行政村通讯综合覆盖率 达到75%

    文化建设:十二五期间,昌都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了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累计投入8亿余元;现有专业文艺演出团体1个,非专业演出团体13个,群众性业余演出团体107个,群众艺术馆1个,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138个,新华书店1个,农家书屋1个;免费为农牧民群众发放直播卫星接收设备1.4万余台,数字电视用户达3.1万户,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以上;持续实施电影“2131”工程,组织文艺汇演、文艺巡演近1100场次,累计观看人数达630万余人次;扶持发展49家文化企业,从业人员1800余人,年产值1亿余元;创办了西藏昌都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持续举办丁青县热巴文化旅游艺术节。

    卫生医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援藏省市的大力帮扶下,昌都市医疗水平大幅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市人民医院、藏医院顺利完成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38个,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农牧民参保率达到100%11县(区)级生活垃圾填埋场已经全部建成。

四、经济基础

规模总量:快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规划以来,昌都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均领先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其引领全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日益凸显。但昌都市经济总量小,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指标。

1:昌都地区经济增长情况(2000年-2017年)[[5]]

昌都2017年实现18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占西藏全区经济总量的13.73%,仅为拉萨的42.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万元,同比增长12.6%,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0元,同比增长18.9%,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32017年昌都与自治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对照表[[6]]

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昌都地区

180

282.1

50

27400

9560

拉萨市

478.3

652

260

32321

13108

西藏自治区

1310.63

2051.04

523.32

30671

10330

占全区比重/超出平均

13.73%

13.75%

9.55%

-10.66%

-7.45%

增长趋势: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呈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平均增长幅度达14.20%,低于西藏自治区14.60%总体来看,昌都地区的经济发展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 2010-2017年昌都GDP增速与西藏比较[[7]]

产业结构:昌都的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占主体地位,第二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牧业形成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态势。工业发展潜力显著增强,201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9.31亿元,增长44.1%。第三产业作用日益显现,以高原特色导向和藏民族文化为导向的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等快速发展,2017全年接待各类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4亿元,同比均增长5.9%

4 2006-2017年昌都旅游统计[8]

 年份

接待人次(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亿元)

GDP(亿元)

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

2006

20.8

1.56

37.44

4.17

2007

30.6

1.93

44.36

4.35

2008

18.4

1.2

51.78

2.32

2009

30

1.89

57.9

3.26

2010

36.7

2.44

67.07

3.64

2011

48

3.2

75.4

4.24

2012

71.6

4.76

89.75

5.3

2013

96.5

7.85

104.5

7.51

2014

120.47

9.81

117.11

8.4

2015

146

11.97

132.02

9.07

2016

175

14.35

154.3

9.3

2017

200

16.4

180

10.63

“十三五”规划开局以来,产业结构基本发展平稳,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2012年最高,其余年份逐年上升。总量来看,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服务业占主导的现状有其特殊的历史形成原因,不能因此简单得出昌都产业结构合理的结论。

5: 2010-2015昌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9]]

产业结构不均衡,城镇化水平14.2%[10],缺乏人力资源配置,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从表中看出,昌都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后期的过渡阶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和产业结构,昌都市进入到工业化中期,根据人口城市化率和就业结构,进入到工业化后期,与14.2%的城镇化水平相差较远。

52017年昌都市产业结构发展表[[11]]

阶段

第Ⅰ阶段

第Ⅱ阶段

第Ⅲ阶段

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实现阶段

后工业化实现阶段

初级产品生产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发达经济

时期

人均GDP

 

 

 

 

 

1997年美元计

630-1260

1260-2520

2520-5040

5040-9450

9450-

2001年美元计

670-1340

1340-2685

2685-5370

5370-10055

10055-

2004年美元计

720-1440

1440-2880

2880-5760

5760-10810

10810-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A>I

A>20%A<I

A<20%,I>S

A<10%,I>S

A<10%,I<S

人口城市化率

30%以下

30%-50%

50%-60%

60%-75%

75%以上

就业结构

60%以上

45%-60%

30%-45%

10%-30%

10%以下

注:AIS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1.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指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        就业结构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增长到27400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1258元增长到2017年的9560元,提高6.6倍。



[1] 整理自《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及2030年远景目标纲要》

[2]数据来源:2019年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根据昌都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得出

[[4]]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xizang.gov.cn/xwzx/dsyw/201712/t20171229_151669.html

[[5]]根据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得出

[6]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xizang.gov.cn/xwzx/dsyw/

[[7]]根据昌都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得出

[8] http://www.changdu.gov.cn/30377/30396/201605/MIT10350.shtml

[[9]]根据Chenery工业化阶段理论分析

[10] 数据整理自《西藏统计年鉴2016人民生活部分

[11]整理自《昌都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昌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