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昌都要闻

文化之光映耀藏东 ——西藏昌都市文化局(西藏昌都市文物局)先进事迹材料

2021年08月11日 09时23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文化之光映耀藏东

——西藏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先进事迹材料

近年来,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勇于肩扛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拼搏奉献,奋力推进三江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以心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谱写了藏东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党建引领,文化建设实现大繁荣

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根本,不断在字上下功夫。有力夯实基层文化阵地,建成各级各类文化场馆1811个,构建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昌都市图书馆,全面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首次对全市革命历史文物点进行全面普查,全市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78处、可移动文物35103/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61个、传承人303人;打造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为藏东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擦红色文旅产业名片。大力规范市场监管,印发《文化市场行政审批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持续加强文化娱乐市场审批监管,推进昌都文化产业在规模数量、营销渠道、集聚效应等实现全方位进步。全市登记注册民族手工类文化企业达120余家,总产值超过1.1亿元,连续3年在全区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创建评比中排名第一。

守正创新,文化艺术焕发新生命

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累计创编歌曲200余首,舞蹈200多个,创作大型歌舞剧《三江颂》《康巴魂》《藏东四季韵》、大型歌舞史诗《神奇的家园》《幸福之路》、大型民族歌舞诗《梦回溯源》《琼热巴》等,助推文化艺术焕发新生命。第一次举办昌都市戏曲、声乐、唐卡漆画人才培训班;第一次组织开展民族服装秀;打造昌都市第一部红色歌舞曲《昌都往事》和第一部具有藏东特色红色题材爱国主义话剧《铸魂达玛拉》;举办第一届嘎玛嘎赤画派论坛;昌都也逐步形成了一批叫得响的文化之乡品牌。同时,大力开展闽藏唐卡漆画培训、成功举办京津冀·昌都特色文旅创新大赛,圆满促成《武传奇之霍元甲》进昌演出、歌舞剧《昌都往事》赴津巡演,积极赴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参展,加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为民惠民,文化服务提升新水平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服务水平。积极加入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指导全市1142个村(居)成立1094支行政村演出队开展演出,辐射群众达10万余人。坚持以康巴文化艺术团、市群艺馆、11县区艺术团、1094支行政村文艺演出队伍为主力,以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村居文化室为支撑,扎实开展文艺下乡”“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活动。大力开展文化扶贫项目,努力打通文艺惠民最后一公里。全市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7000余场次,确保每个行政村年均文艺演出5场次以上。

凝心聚力,文化队伍淬炼硬实力

始终坚持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在强班子、带队伍、育人才上下功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全体干部职工履职担当、联防联控,实现零输入”“零感染”“零漏报,有力策应拱卫疫情防控大局。特别是在筹办昌都和平解放70周年庆祝活动中,大家发扬严实作风,夜以继日地战斗在一线,用绝对忠诚为大庆构筑起一道钢铁屏障。有的同志家中老人病故依然坚持在岗,有的同志身怀六甲仍参与编导……充分印证了文化战线党员干部职工的绝对忠诚和团结奉献。同时,修订完善《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制度汇编手册》,坚持用制度管人育人,持续推进昌都文化队伍力量发展壮大,共建乡镇文化站138个,培养文化类人才884人,锤炼了一批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将一以贯之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苦干实干扛起时代担当,助推藏东大地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昌都文化